
[fault;mistake] 过失;差错
亦作“ 过悮 ”。1.过失;错误。《书·大禹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孔 传:“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 子训 ﹞尝抱邻家婴儿,故失手堕地而死,其父母惊号怨痛,不可忍闻,而 子训 唯谢以过误,终无它説,遂埋藏之。”《宋史·刑法志三》:“或过悮可悯,别为赎法。” 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这也只是拳头无眼,过误打死了人。”《明史·汤开远传》:“ 宣大 巡抚 胡良机 ,陛下知其諳练,两任巖疆,寻因过悮褫革,舆论惜之,岂成命终难反汗哉!” 茅盾 《创造》三:“只要能够认明已往的过误,‘希望’是不骗人的!”
(2).谦辞。不当,不适合。《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埽除。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託。”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况乎谬蒙知己,寧无感激,洪私过误,寘以通班,司宪 文昌 ,遂谐常伯。”
过误是汉语复合词,由“过”与“误”两个单字构成,需从字源、词义演变及现代用法三方面解析:
过(過)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过,引申为有过之过。”
误(誤)
《汉语大词典》:“误,因疏忽或认识不清而做错事。”
“过误”属同义复词,强调“因疏忽或判断失当导致的错误”,核心含义为: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过失;错误。”
用于描述非主观故意的行为过失(例:“因操作过误导致事故”),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
正式文件中替代口语化“失误”,体现严谨性(例:“工作流程存在过误”)。
(注:链接为来源机构官网,内容可公开检索验证)
“过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过误”指过失或错误,尤其强调过去的行为偏差。该词由“过”(过失)和“误”(错误)组合而成,常见于书面语或古典文献中。
核心意义
表示因疏忽或判断不当导致的错误,例如《后汉书》中记载的“失手堕地而死,谢以过误”案例,即因过失造成后果后的自省表达。
谦辞用法
在古代语境中,也可作为自谦之词,表达“不当”或“不适合”之意。如《汉书》中“蒙过误之宠”即用此意。
与“过错”相比,“过误”更侧重非主观故意的过失,而“过错”在现代使用更广泛,可包含主观与客观错误。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后汉书》《宋史》等古籍记载。
阿童百日咳八口傍纽襃贲拨云见日不惑之年草书潮闷存访蹉对大检查打誓大团结电视连续剧帝竹樊萦腓辟風速焚和覆颠讣书纲首干么咯咂冠部花报华毂荒怪黄磷惠声慧秀角发结衔金刚石婚丽朝履屐满怀没王法面蠒绵络迷晦木心石腹女娇钳网妻离子散认敌作父撒津示化实字双饷松性宿障贪贤同气相求偷窳五易舷灯祆庙小宰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