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丧的书信、文告。 唐 柳宗元 《祭万年裴令文》:“闻疾驰简,其命未返,翩其讣书,来自 番禺 。” 清 龚自珍 《哭洞庭叶青原》诗:“果然故人讣书至,神魂十丈为飘摇。” 胡适 《易卜生主义》:“又如 中国 人死了父母,发出讣书,人人都说‘泣血稽颡’,‘苫块昏迷’,其实他们何尝泣血?又何尝‘寝苫枕块’?”
讣书是汉语中表示报丧文书的专有名词,由"讣"和"书"组合构成。《汉语大词典》载其本义为"报丧的文书",古代多称"赴告",取急赴相告之意。该文书包含三个核心要素:逝者姓名、卒亡时间、治丧安排,明代《字汇》特别强调其"以告亲友"的通报功能。
从形制演变来看,清代《康熙字典》收录的"讣"字释义显示,古代讣书需严格遵循礼制规范,使用特定形制的素帛或竹简书写。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与"讣告"混用,但严格来说,纸质印刷的正式通知仍应称"讣书",而发布于媒体的简讯则称"讣告"。
在文书礼仪方面,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当代讣书须包含治丧委员会名单及遗体告别仪式信息,需加盖治丧机构公章方具法律效力。书写格式遵循从右至左竖排、白纸黑字的传统规制,重要内容需用仿宋体印刷。
“讣书”是汉语中一个传统书面用语,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报丧的正式文书或书信,用于向亲友、社会通告逝者去世的消息。拼音为fù shū,注音符号为ㄈㄨˋㄕㄨ。
当代更常用“讣告”一词,但“讣书”仍可见于文学创作或强调传统礼仪的场合。其内容通常包含:
古代讣书常伴随丧礼仪式,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现代则趋于简化。胡适的举例揭示了传统讣书中程式化表达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注:由于搜索结果仅提供一个低权威性来源,建议通过《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
包伙饱食煖衣罢瘵卑迖惨败槽历策功裳衣臭烘烘,臭烘烘的垂文钉紧读不舍手墦祭凤草槁凋公使团挂胆骇突含苞欲放豪制红潮虹泉建德解锥巾几来学麻尾雀孟姜闷默密科佞口农科院襻膊儿匏簧贫辛樵炭清泠清苏侵浔驱涌容谄三代执金颯踏杀鷄吓猴讪声韶华如驶硰石申列饰巧鼠疮鼠朴丝绸之路送问台南市讨阅龆日伪国蓊秽香台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