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蹉对的意思、蹉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蹉对的解释

诗歌对仗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当曰蒸蕙肴,对奠桂酒,今倒用之,谓之蹉对。”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法微三》:“ 沉存中 以《九歌》之‘蕙殽蒸’、‘奠桂酒’为蹉对之祖。 唐 人七言起结对者,多用此法。其中联如 刘长卿 ‘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暉’,亦蹉对之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蹉对,又称“错综对”或“犄角对”,是汉语修辞学中对仗手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上下句中故意错开词语的位置,使对应的字词不在同一语法位置上,却依然构成巧妙的对仗关系。其核心在于打破工对的位置束缚,通过词性、语义的呼应实现灵活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效果。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特点

  1. 位置交错

    上下句对应的字词不在相同顺序上,而是交叉呼应。如王安石《晚春》中“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密”对“疏”、“少”对“多”,但“密”在第三字而“疏”在第七字,形成错位对应。

  2. 语义关联

    错位的词语需保持词性相同(如形容词对形容词)、语义相关(如反义或同类词),如“密”与“疏”为反义形容词。

二、经典例证

  1. 古代诗词

    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数量词相对,但“六幅”在第二字,“一段”在第六字,位置交错却工整。

  2. 现代文例

    鲁迅《自嘲》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冷对”与“甘为”虽位置不同(第三字对第五字),但动词结构形成呼应,强化情感对比。

三、修辞作用

蹉对通过打破机械对称,增强语言的灵动性与意蕴深度,既避免呆板又保持对仗内核,是汉语“形散神聚”美学的重要体现。


权威参考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修辞篇》,中华书局.

《汉语大词典》“蹉对”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振甫《诗词例话·对仗章》,中国青年出版社.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蹉对”是汉语文学术语,特指诗歌中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蹉对”指诗歌对仗中,对应词的位置参差不齐,通过交错排列实现工整对仗的修辞手法。例如李群玉诗句“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中,“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分别错位相对。

二、结构与特点

  1. 词性交错:名词、数量词等同类词在上下联中位置错开,如“蕙肴蒸”对“奠桂酒”(正常语序应为“蒸蕙肴”对“奠桂酒”)。
  2. 语法灵活:通过倒装或调整语序,形成表面不对称但内在对仗的效果。

三、历史渊源

最早可追溯至《楚辞·九歌》,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该概念,并以“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为例,说明其倒装对仗的特点。

四、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典诗词创作,尤其在七言律诗中常见。如刘长卿诗句“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通过“日远”与“川长”的错位实现工整对仗。

五、读音与常见误读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典诗词中的蹉对案例,可参考《梦溪笔谈·艺文二》或《唐音癸签》等文献(来源:、6、7)。

别人正在浏览...

败衣避宼尘视赤松子崇论吰议椽笔船舱传赏穿治戴斗大具道姑滇池放赦蜂锐富春山居图负德辜恩敷和冈比西斯关雎归根结柢鬼画符河渎候禽会亲僭叛肌革酒舩坎男苦劳廓大良鱼廉贫路里彩鹿幦名符其实俳笑朋俦千仞如蹈汤火三致志赏弄觞咏神奔深化改革素浪嘽敦韬湮投缳往彦纬帽危樯暡曚沃淫五光无緖韱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