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渴求贤才。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今 戣 幸无疾疹,但以年当致事,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於义,而有贪贤之美。” 宋 朱松 《贺谢参政除万寿侍读启》:“西学贪贤,方渴謨猷之苦;殊庭庀职,聿彰体貌之隆。” 宋 王安石 《与王宣徽书》:“圣上贪贤,想必未遂高怀。”
“贪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贪贤”意为渴求贤才,其中“贪”在此处并非贬义,而是指强烈追求、渴望;“贤”指有德行或才能的人。该词多用于形容君主或上位者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常见于古代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参考《韩愈集》或宋代文人的相关作品。
《贪贤》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追求有才能或德行出众的人才。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在选拔、任用和提拔干部时,应该注重其品德和能力,而不是被他人的言辞所误导。
《贪贤》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贝部和牛部。
贝部的五笔笔画数是4,代表的是贝壳的形状。
牛部的五笔笔画数是4,代表的是牛的形状。
《贪贤》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这段话是司马相如根据自己担任仪曹掾时的经历写的,主要表达了司马相如反对贪求虚名、注重德才并举的观点。
《贪贤》的繁体字是「貪賢」。
古时的《贪贤》写作「貪賢」,贪这个字在古代写作「貪」,意思是贪婪、贪求。贤这个字在古代写作「賢」,指有才能或德行出众的人。
领导干部选拔应该重视素质和能力,不应贪图虚名,要深入挖掘那些真正的贤才。
1. 贤明:指智慧而有才能的人。
2. 贤良:指品德高尚的人。
3. 贤能:指有才干而有德行的人。
1. 高贤:指有高尚品质和才能的人。
2. 博贤:指有广博知识和才能的人。
笃行:指专注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才能或德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