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街鼓的意思、街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街鼓的解释

设置在京城街道的警夜鼓。宵禁开始和终止时击鼓通报。始于 唐 , 宋 以后亦泛指“更鼓”。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旧制,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 马周 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鼕鼕,公私便焉。” 唐 李益 《汉宫少年行》:“君不见上宫警夜行八屯,鼕鼕街鼓朝朱轩。”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 唐 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幼谦 ﹞等到后半夜,街鼓将动,方才闷闷回来了。”《花月痕》第二八回:“冬山如睡,玉艷临醒,街鼓鼕鼕,夜光艷艷。”参阅《旧唐书·马周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街鼓”是古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设施,指设置在街道特定位置、用于报时或治安巡防的鼓器。其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1. 计时工具

    街鼓起源于唐代,是城市宵禁制度的配套装置。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长安城设街鼓于承天门,每日“晓击鼓开坊门,暮击鼓闭坊门”,通过鼓声统一启闭坊市,规范市民作息。

  2. 治安信号

    宋代《东京梦华录》提到“每坊巷三百步置一军巡铺,以兵卒三五人为一铺,遇夜巡警地方盗贼,每日交更则擂鼓”,说明街鼓兼具警示盗贼、传递紧急信息的功能。

  3. 文化意象

    明清文献中,街鼓逐渐演变为城市生活的象征符号。如《宛署杂记》描述北京“五更三点,满城街鼓咚咚,早市者已张灯列货”,体现其从实用工具向市井文化载体的转变。

网络扩展解释

“街鼓”是中国古代用于城市管理的警夜鼓,主要功能是传递宵禁信号和报时。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街鼓是设置在京城街道的警夜装置,通过击鼓声传递宵禁开始与结束的信号。唐代首创后,宋元时期逐渐演变为更鼓的泛称。

  2. 历史与功能

    • 起源:唐贞观年间,官员马周建议用街鼓取代传统的金吾卫传呼,以规范宵禁管理。此举提高了效率,故《大唐新语》称“公私便焉”。
    • 作用:每日黄昏(宵禁开始)和黎明(宵禁结束)击鼓,提醒居民不得随意出行。如《汉宫少年行》描述“鼕鼕街鼓朝朱轩”,印证其日常使用。
    • 演变:宋代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街鼓逐渐兼有报更功能,成为更鼓的代称。陆游提到南宋时街鼓制度已衰落,时人对其知之甚少。
  3. 文学与生活关联
    明清小说中常以街鼓作为时间参照。例如《初刻拍案惊奇》中“街鼓将动”指后半夜接近黎明,暗示人物等待至天将亮。

  4. 社会意义
    街鼓体现了古代城市的时间管理制度,兼具治安维护与公共秩序规范的双重作用,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史的重要载体。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石邦诬悖冒鼈甲车並智部文财利猜摸昌盍风畅豁趁程赤苏愁哀澹月颠张洞窟佛螺扶危拯溺功调圭裳鬼星孤身只影豪戚画柙监地监临家贫亲老沮惑枯城夔夔琅铛两体捩柁流莩马螘眠起牛衣对泣畔散陪奁疲斾切譬清贵人中龙虎热气腾腾日异月殊十七史眎事石限首章叔末倏瞬私饱题表挺举痛割王谢晩嫁无章先难后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