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伏的意思、辞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伏的解释

招供伏罪。《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元贞二年》:“御史臺言:‘官吏受赂,初既辞伏,继以审覈,而有司徇情,致令异辞者,宜加等论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辞伏"在汉语中属于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言辞承认过失或罪责。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辞"指言辞表述,"伏"通"服",意为屈服、认罪,二字组合构成"以言辞认罪"的行为。该词在《汉书·王莽传》中有载:"莽知天下溃畔,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灭众贼?即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因搏心大哭,气尽,伏而叩头。左右更下辞伏。"此处"辞伏"即指王莽通过言辞服罪的行为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司法文献时仍有学术价值。其近义词"伏罪""认咎"等均强调对过错的承认,而"辞伏"更侧重通过语言表达认罪态度的行为特征。相关用法可参考中华书局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司法术语的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辞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解释较为明确:

一、基本含义

根据多个来源的文献记载(、、、),辞伏指招供伏罪,即承认罪行并接受惩罚。该词常见于司法文书或历史记载中,例如《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元贞二年》提到官吏受贿后“初既辞伏”,意为最初已招供认罪。

二、字义解析

  1. 辞:此处指供词或陈述,而非现代“辞职”之意。
  2. 伏:取“屈服、认罪”之义(、),《说文解字》中解释“伏”为俯身屈服的动作,引申为认罪伏法。

三、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司法语境,描述犯人认罪过程。例如官吏受贿案件中,若初审时已招供(辞伏),但后续因徇私翻供,则会被加重刑罚。

四、注意误区

部分现代解释(如)误将“辞伏”理解为“辞职或被解雇”,这可能是对字面义的拆分误解。需结合历史文献和权威字源分析,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续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或专业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媚千娇败足包衣本贯不可分割嘲嘲臣节驰流赤色鹑火春卿钓水诋誷短衣帮風淫赶车疙巴豪直合并缓报监禁剪钱减损简侻鯨濤酒后无德樛嶱暌别聩眊勒石蒙漪捻烦破斋浅俗敲牛宰马侵蛑峮嶙瑞象失饥收礼双丁水阴树丫随高就低溯流穷源索具枱布田洋彤卢痛自创艾土地堂兔窟顽恶微指吾家龙文无节竹匣劒显弹详殚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