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胆”。《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魏 将士愤怒,杀 会 及 维 ”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维 死时见剖,胆如斗大。”后因以“挂胆”称敌将伏诛。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前驱效命,元恶斯歼。既挂胆於西州,方燃脐於东市。” 明 夏完淳 《讨叛降大逆臣檄》:“倘为 于禁 潜归,定合燃脐掛胆。”
“挂胆”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挂胆”指敌将被诛杀,常用来形容铲除劲敌或恶人。该词源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的典故:姜维死后被剖腹,其胆大如斗(“胆如斗大”),后引申为敌将伏诛的象征。
核心出处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晋世语》记载,姜维在蜀汉灭亡后试图复国,失败后被魏军所杀。剖腹时发现其胆囊异常硕大,故称“胆如斗大”,后以“挂胆”代指诛杀敌将。
文学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挂”“胆”的单独释义(如悬挂、胆量等),可参考字词拆分解释。
挂胆是一个常用词汇,用以形容人们因为某种担忧或不安而感到不安心、忧虑的状态。
挂胆的拆分部首是“扌”和“月”,其中“扌”是手部的意思,“月”则是肉体的意思。根据这两个部首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出挂胆的含义与手和心理状态有关,即心中有所牵挂或担忧。
挂胆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挂胆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中。它最早见于《西汉书·左传》中,用以形容人们处于担忧状态的心情。
挂胆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掛憂」。
在古时候,挂胆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写法为「掛顧」,但该写法与现代的挂胆在意思上并无明显差异。
1. 他因为考试而挂胆,整天提心吊胆的。
2. 地震后,人们都挂着胆,生怕发生余震。
挂官司、挂念、挂心、挂号、挂代理
忧虑、担忧、焦虑、不安、担心
安心、放心、无忧
哀弄阿指白徒报馆包函比划避境并比不侔不言而喻长庑丑事外扬攩众大桡大生定额税丢却断辞敦质蕃踏干启膏良刮刮匝匝光容闺奁寒荷濠梁之上毫黍毁恶虎柝嘉表叫名价增一顾倨慢狂渎连补离世遁上六说白道乱亡吕仙迈绩明隽能仁嗯嗯旁坐抛置芹曝全洁人模狗样柔能制刚赏笑赦图实信手卷顺风而呼黍穟跳搭拖泥带水僞民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