纩缯的意思、纩缯的详细解释
纩缯的解释
丝绵和缯帛。 陈衍 《元诗纪事·滨州民歌》:“田野桑麻一倍增,昔无粗麻今纊繒。”
词语分解
- 纩的解释 纩 (纊) à 絮衣服的新丝绵。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缯的解释 缯 (繒) ē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缯纩(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缯彩。 缯 (繒) è 捆,扎:把这根竿子缯好。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纩缯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纩”和“缯”两个字组合而成,特指填充了丝绵的丝织品,常用来制作御寒的衣物或被褥。其具体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方面解析:
-
字义解析:
- 纩 (kuàng): 本义指新丝绵,特指未经加工或刚制成的、蓬松柔软的蚕丝絮。它是古代填充衣物、被褥以保暖的主要材料。《说文解字》释为“絮也”,《玉篇》释为“绵也”。其核心在于“絮状填充物”。
- 缯 (zēng): 本义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说文解字》释为“帛也”,泛指用蚕丝织成的各种纺织品,如帛、绢、绸等。其核心在于“丝织面料”。
-
合成词义:
- 将“纩”与“缯”组合,“纩缯”即指以丝织品(缯)为面料,内部填充新丝绵(纩)的制品。它强调的是这种物品的构成:丝质的外壳包裹着丝质的填充物。
- 因此,“纩缯”常指丝绵衣、丝绵袍或丝绵被等高级御寒用品。在古代,由于蚕丝(尤其是填充用的丝绵)成本高昂,“纩缯”通常是贵族或富裕阶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
用法与意象:
- 在古籍中,“纩缯”常出现于描述贵族生活、赏赐或强调奢华温暖的语境中。
- 它也常被用作象征温暖、关怀或生命迹象的意象。例如,古代有“属纩”的习俗,即人临终时在其口鼻处放置新丝绵(纩),以观察是否还有气息(丝绵是否飘动),故“属纩”引申为“临终”。这里的“纩”即取其轻盈、可感知微弱气息的特性。
“纩缯”一词精确地描述了一种由内(丝绵填充)到外(丝织面料)均以蚕丝为原料的御寒物品,主要指丝绵衣被。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丝织技术和利用蚕丝保暖的智慧,并在文学和文化中承载了奢华、温暖乃至生命垂危的象征意义。
参考来源:
- 字义解析主要依据《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玉篇》(南朝梁·顾野王著,重要古代字书)对“纩”、“缯”的释义。
- 合成词义及文化意象的阐释参考了《汉语大词典》(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对“纩缯”及相关词语(如“属纩”)的释义和用例,并结合了古代文献(如史书、文学作品)中该词的实际运用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纩缯”可能是“缯纩”的倒序写法,后者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
基本构成
-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泛指质地轻薄的丝绸,如帛、绢等。
- 纩(kuàng):指新丝绵,常用于填充衣物御寒,如《左传》中“三军之士皆如挟纩”即形容温暖如着丝绵。
-
组合含义
“缯纩”为并列结构,可指两类物品:
- 缯帛与丝绵的并称:代指古代重要的纺织材料。
- 丝帛与丝绵制成的寒衣:如唐代诗句“边城岁暮多风雪,强压春醪与君别,缯纩无温”,描述冬季戍边将士的艰苦。
使用建议
该词多见于文言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已罕用。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籍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贬流庇护笔姿儿波画漕赋诚归诚悃怵利慈笃代邸登崇俊良东钱纷乱负恩背义辅郡府直高抬贵手皋泽勾陈馆子归第还奉酣游后表寂莫寄鲊抗衡闶阆陇关龙骑鲁阳戈漂膏嫔息砒礵坡地清澈黥窜日异月更乳臭子森卫尚书履赏狎审处生望折准售用霜鹘蜀罗顺敍铄铄俗子太一莲舟铁尺铜兵王枋委重投艰物力维艰无序小海恓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