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大夫的意思、寡大夫的详细解释
寡大夫的解释
古代卿大夫出使,其随从者对主国谦称之为寡大夫。《仪礼·士相见礼》:“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左传·昭公元年》:“若野赐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诸卿也。”
词语分解
- 寡的解释 寡 ǎ 少,缺少:寡薄。寡恩。寡陋。寡趣。优柔寡断。寡不敌众。孤陋寡闻。寡廉鲜(僴 )耻(不廉洁,不知耻)。清心寡欲。 淡而无味:寡味。清汤寡水。 妇女死了丈夫:******。寡母。寡居。守寡。 众多鳏 笔
- 大夫的解释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 * ,;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孤之过也,大夫何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详细解释.古职官名。 周 代在国君之下有卿、
专业解析
"寡大夫"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特殊称谓,属于卿大夫阶层的自谦之辞。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
本义与语境:
- "寡"在此并非指丧偶(如"寡妇"),而是取"少"、"不足"之意,引申为德行浅薄、能力有限。
- "大夫"指古代官职,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 因此,"寡大夫"是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特别是出使他国或面对君主、上位者时)对自己的谦称,意为我这个德行浅薄的大夫或寡德之大夫。它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谦卑态度。
-
用法规范:
- 根据《礼记·曲礼下》的记载:"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
- 这里的"寡君之老"即指使臣(通常由大夫担任)自称"寡君之老",其核心谦称部分就是"寡"(指代国君)和隐含的"寡大夫"之意(指代自己)。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明确指出:"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即'寡大夫'也。"
- 可见,"寡大夫"或其变体"寡君之老",是卿大夫作为使节时对外国君主或他国人士使用的标准谦称。
-
与"寡人"的类比:
- 其用法类似于诸侯国君自称"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寡大夫"是大夫阶层对应"寡人"的自谦称谓,体现了等级制度下的称谓规范。
"寡大夫"是春秋时期卿大夫(尤其是担任使节者)在正式外交场合或面对尊贵对象时使用的自谦称谓,意为"(我这个)德行浅薄的大夫"。它源于古代礼仪规范,旨在表达谦逊,主要见于《礼记》等记载周代礼仪的典籍和《左传》等史书中对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描述。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2版) 第2卷,第743页,"寡"字条下相关义项及书证(上海辞书出版社)。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 《礼记·曲礼下》: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是"寡大夫"称谓出处的根本经典文献。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注解《左传》相关外交辞令时,对"寡君之老"即"寡大夫"的含义有明确阐释和考证(中华书局出版)。
网络扩展解释
“寡大夫”是古代礼仪中的谦称,主要用于外交场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词源构成
由“寡”(谦辞,意为“少德之人”)和“大夫”(官职名,指卿大夫)组成,整体表示自谦身份。
-
使用场景
古代卿大夫出使他国时,随从人员对主国称自己的主人为“寡大夫”,以示谦逊。例如《仪礼·士相见礼》记载:“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
二、文献例证
-
《左传》记载
《左传·昭公元年》中提到:“若野赐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诸卿也。”此处“寡大夫”即用于外交辞令中的自谦。
-
与“寡君”的关联
类似用法还有“寡君”(臣子对他国称本国君主时的谦辞),均体现古代礼制的等级规范。
三、注意点
- 部分现代解释(如“形容人无知无能”)可能是误解或引申义,需结合古籍原意理解。
- 具体发音为guǎ dà fū(非“dài fū”)。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仪礼》《左传》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室利处百蛰跋躠背巷本臧辩惑闭明塞聪常篇车兰逴迈窜流狄山斗色恩例反正还淳繁字废然而反丰崇附阻隔宿粮公宦鹳崖鹤笙轰雷画旃魂车护手兼善天下兼宿机练际留济南惊慌井井进退履绳抉拾军革驹阴口数粥笼街喝道龙仙芝卖屠梦家柰子判词盘拿朋奸欺滥清望清资容仪软监塞裔时王实与有力叔末沺沺题説通狎五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