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周礼·天官·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郑玄 注:“七事,谓先四,如之者三也。”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 韦昭 注:“七事,天、地、民、四时之务。”
(3). 唐 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噦厥、针筒、火石。 唐 张九龄 《敕识匿国王书》:“今授卿将军,赐物二百疋,锦袍、金鈿、七事。”
(4).同“ 七件事 ”。 明 《投梭记·逼娼》:“自从你父亲亡后,家中十分艰窘,开门七事,那一件不在做娘的身上。”
“七事”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历史语境不同而变化。以下是综合古籍和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古代治国七大事
指周代治理国家的核心事务,包括祭祀、朝觐、会同、宾客接待、军事、田猎劳役、丧葬与灾荒管理。这一分类源自《周礼·天官·小宰》,强调国家治理的礼仪与实务结合。
天地民与四时之务
在《国语·楚语下》中,“七事”被解释为天、地、民三要素与春、夏、秋、冬四时之务的结合,体现古代对自然规律与民生协调的重视。
唐代武官佩饰
唐代武官需随身携带七件实用物品:佩刀(主武器)、刀子(短刀)、砺石(磨刀石)、契苾真(身份凭证)、哕厥(清洁工具)、针筒(缝补用具)、火石(取火工具),反映唐代军事制度的细节。
同“七件事”
元代后,“七事”常代指日常生活必需品,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一用法在文学作品如《警世通言》中频繁出现,成为民间对基本生计的概括。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词义,例如《周礼》《国语》多指治国或天地四时,而元明文学作品多指生活必需品。
《七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七个事情。它常常用来表示某人或某事所做的七件事情。
拆分成部首和笔画可以得到“言”、“一”、“事”三个部分。其中,“言”是七事的主体,表示说话;“一”表示事情的数量;“事”表示具体的事情。
《七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世家》中的记载,其中有一句话是“七事之英”,意为七项出众的才华才能。后来,人们将这句话引申为七个不同的事情。
《七事》的繁体字为「七事」。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七事》的形状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它的基本结构和现代写法相似,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他在这个项目中做了七事,功不可没。
七事八事、七事关心。
七事八事、七事五事。
零事、无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