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话的意思、诗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话的解释

(1)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评论诗人和诗篇的著作

《随园诗话》

(2) [notes on classical poetry]∶旧时有诗有话的小说,可以说唱

《唐三藏取经诗话》

详细解释

(1).评论诗歌、诗人、诗派及记录诗人故实的著作。 宋 许顗 《彦周诗话》:“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録异事,正讹误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话》:“诗话之源,本於 钟嶸 《诗品》。” 朱光潜 《<诗论>抗战版序》:“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

(2).说唱文学的一种。属于“词话”系统,其体制有诗也有散文。诗即通俗的诗赞。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三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分十七章,今所见小説分章回者始此;每章必有诗,故曰诗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维度阐释:

一、文学评论范畴

诗话指以随笔形式记录诗歌理论、品评诗人作品及考证诗体源流的著作体裁。此类文体始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其内容涵盖"辩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六一诗话·自序》),形成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批评范式。明清时期,诗话发展出《随园诗话》《薑斋诗话》等体系化论著,成为研究古典诗学的重要文献。

二、曲艺表演形态

在宋代民间文艺中,"诗话"特指韵散结合的说唱艺术形式,代表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该体裁以七言诗赞为主体,穿插白话叙述,开创了后世弹词、鼓书等曲艺的先河。此类文本现存最早者为元代刊本,现藏日本京都高山寺。

当代《汉语大词典》将二者统合定义为:"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中国古代说唱艺术之一,其说唱文字称为诗话。"这一界定已被《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采纳。

网络扩展解释

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具有双重含义的术语,具体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一、文学批评体裁

  1. 定义与形式
    诗话是以随笔形式评论诗歌创作、诗人风格、诗派流变及记录诗人轶事的著作,结构松散且多采用短篇札记体。其内容涵盖句法辨析、古今诗例对比、诗歌正误考订等,如宋代许顗提出诗话应“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録异事,正讹误”。
  2. 起源与发展
    始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兴盛于宋、明、清三代。重要作品包括严羽《沧浪诗话》、袁枚《随园诗话》等,后世辑录为《历代诗话》《清诗话》等汇编典籍。

二、说唱文学形式

  1. 体裁特点
    属于“词话”系统,采用韵文(通俗七言诗赞)与散文并用的叙事结构,代表如宋元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种文体被认为是章回小说的早期形态,每章必附诗赞。
  2. 功能演变
    早期作为民间说唱脚本,后逐渐融入文学创作,成为兼具文学性与表演性的综合艺术形式。

补充说明:诗话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因其非系统化特点(如《沧浪诗话》存在争议),需结合多部著作综合研究。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话著作或历史脉络,可查阅《宋诗话考》等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驮奔牛边老便便闭厄笔如椽笔匣部目残席漕截茶镜长星赤口传心术赐庆点鬼调疾地县级驐鸡多寡发精分藩風樹之悲分身减口腐胁疾蛊灾函数嗥啕和会鸿装虎头蛇尾讲盘子酱棚驾驱假士径衢九回肠絶峯空域吏才留更毛团磨砻底厉抹眉头巾难于上天泥途牛竖抛躲朴古栖迟轻裘肥马启言鋭藻缮营手号军受穷水中捉月文人墨客闻声栙双献瑞犀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