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求不正当的利益。《淮南子·人间训》:“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进思必告之道,退无苟利之专。” 刘良 注:“退不苟且於利以专擅其事。”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何乃苟利从欲,刼掠为功?”
“苟利”作为汉语复合词,由“苟”与“利”二字构成,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解析。《汉语大词典》将“苟”释为“假使、如果”,表假设关系;“利”则指“利益、益处”,引申为“有利于”。二字连用形成条件状语结构,多用于引出前提性判断,例如《礼记·儒行》中“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意为“假使有利于国家(之事),(则)不追求个人富贵”。
该词现代多作为典故短语“苟利国家”的缩略形式使用,核心语义为“若某事存在正当利益或符合道义目标”,强调以公共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价值导向。汉典网(www.zdic.net)收录其词条时,特别注明该表达承载着中华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念。
“苟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判断:
贬义用法(更常见)
指贪图不正当利益,含贬义。
褒义用法(特定结构)
在成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诗句)中,“苟”作“如果”解,全句意为“若对国家有利,生死皆可置之度外”。此处的“苟利”并非独立词语,需结合“国家”等宾语理解。
辨析要点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避免混淆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
吵翻尺二槌心春焙祠山神搭袱大红全帖当本打牙犯嘴敌産楯柱独吟風局感触刚謇割壤怪杰建礼娇脆教猱升木机帆船圹野刳割焜煌枯吟老八路列车员立马追镫灵鹫灵利邻甲龙幄蛮民煤球炉靡从命啸明漪民阎目围内寇秾密辟匿破面鬼七世子孙上荣申制四甲酸懒太白塘沽协定犆县挑力提梁吞声忍泪微晶无害无偏无颇相交相属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