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划分土地。谓裂地分封。《管子·揆度》:“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立名者,割壤而封。”
“割壤”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割壤(拼音:gē rǎng)指划分土地,特指古代君主将领土分封给臣属或诸侯的行为,即“裂地分封”。该词由“割”(切割、划分)和“壤”(土地)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分割土地实现权力分配。
该词最早见于《管子·揆度》:“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立名者,割壤而封。”。此处指君主通过分封土地来奖赏有功之臣,体现古代政治中的分封制度。
字义拆分
历史背景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常见于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通过“割壤”巩固统治,同时激励臣属效忠。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古文解析中,属于生僻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分封制度或《管子》相关内容,可参考、2、6的原始出处。
割壤(gē rǎ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刀割”和“壤土”两个部分组成。
割壤的部首是刀(刂),它是汉字的一个常用部首,表示与刀有关的事物。割壤的总笔画数是12画。
割壤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地理志》中,意思是用刀割开土地。后来逐渐演变为指分割国土。
在繁体字中,割壤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割壤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基本上还是由“刀割”和“壤土”两个部分构成。
1. 他们割壤而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2. 割壤是一种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行为。
割地、壤土、土壤、割开
分裂、瓜分、划界
统一、合并、整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