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塘沽协定的意思、塘沽协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塘沽协定的解释

1933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并经冷口、滦东地区直逼天津。5月31日,国6*6*党政府派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今属天津)签订卖国的停战协定,将冀东地区划为非武装区域。这样,日军在察北、冀东地区可自由出入,以便利其控制华北。这一协定史称《塘沽协定》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塘沽协定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塘沽协定》是1933年5月31日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在天津塘沽签订的停战协定,标志着中国在华北地区对日本侵略的妥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签订背景

1933年,日军在侵占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发动长城战役。中国军队虽在长城沿线抵抗(如第29军等),但国民政府因忙于内战且军事力量薄弱,最终选择与日本谈判停战。

二、主要内容

  1. 军事撤退: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等一线以西以南,划该线以北以东至长城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不得进入。
  2. 日军特权:日军可自由出入非武装区,并有权通过飞机等方式进行视察,中方需提供保护及便利。
  3. 变相承认占领:协定虽未明文提及,但实际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及热河的占领,并为日本进一步控制华北铺路。

三、影响与评价

  1. 主权丧失:协定使冀东、察北等地成为日军自由活动区域,华北门户洞开,为后续“华北事变”埋下伏笔。
  2. 国内反应:引发全国舆论谴责,中国共产党公开批评国民政府妥协,称其为“卖国协定”。
  3. 历史定性:被视为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典型案例。

四、补充说明

协定的签署代表冈村宁次(日方)与熊斌(中方),谈判过程中国民政府未对日方草案作任何修改,直接接受。该协定与1901年《辛丑条约》无关,部分网络信息存在时间混淆(如误植为1928年),需注意甄别。

网络扩展解释二

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是指1895年9月6日·6壬戌(1895年10月2日)签定于中国北方塘沽的《中日驻军约款》。

拆分部首和笔画

塘(土)+ 沽(水)= 湖

塘:上水下土,意为小湖,是由于塘是凹陷处的积水所形成的。

沽:三点水加一横,意为从水边买东西,即沽泉雄飞。

来源

塘沽协定来源于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清朝无力抵御日本的侵略,不得不接受日本提出的不平等条约。

繁体

塘沽協定(繁體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塘(同「湯」音)沽(「昡」字音)協定(「序」字音)

例句

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塘沽协定的一些条款已经失去实际作用。

组词

塘巷、沽名钓誉、协商、定论

近义词

塘沽约款

反义词

平等协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