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成的意思、外成的详细解释
外成的解释
(1).旧谓夷狄顺从教化而相安无事。《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杜预 注:“内,诸夏。外,夷狄。” 孔颖达 疏:“此五教可常行,又谓之五典也。诸夏夷狄皆从其教,是为内平外成。”
(2).谓女子出嫁。 汉 班固 《白6*虎通·嫁娶》:“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嫁。”《晋书·刑法志》:“女人有三从之义,无自专之道,出适他族,还丧父母,降其服纪,所以明外成之节,异在室之恩。”《诗·召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郑玄 笺“凡昏事于女礼,设几筵于户外,此其义也与” 唐 孔颖达 疏:“正祭在室,此所以不于室中者,以其凡昏事皆为於女行礼,设几筵於户外,取外成之义。今教成之祭,於户外设奠,此外成之义。”《北史·氐传》:“礼,妇人外成,因夫而荣。”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岂以外成忘一本,诸姑伯姊也关情。”
词语分解
- 外的解释 外 à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外公。外婆。外甥。 称岳父母:外父。外姑(岳母)。 称丈夫: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关系疏远的:外人。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可以,能行:成,就这么办。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成。 够,达到一定数量:成年累(噄 )月。 已定的,定形的:成规。成俗。成见。成例。成竹在胸。 十分之一:增产三成。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外成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外成”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
夷狄归顺教化
指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教化成效,使其归顺并维持和平。
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举八元,使布教于四方……内平外成”,杜预注“内指诸夏,外指夷狄”。
-
女子出嫁
汉代班固《白虎通·嫁娶》提到:“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嫁”,意为女性通过婚姻成为夫家成员。
唐代孔颖达在《晋书·刑法志》中进一步解释:“外成之节”体现了古代女性“三从”礼教观念。
二、成语含义
“外成”作为成语(wài chéng),形容事物或人表面看似完善,实则内在存在缺陷。
例如:“这家公司业绩亮眼,实则管理混乱,不过是外成而已。”
该用法强调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警示意义。
三、文献例证
- 《北史·氐传》:“礼,妇人外成,因夫而荣。”
- 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岂以外成忘一本,诸姑伯姊也关情。”
“外成”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包容性:从早期政治联姻与民族教化的具体行为,逐渐抽象为对表里不一的批判性表达。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外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外成>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事物具备了完整或者圆满的状态。它表达了一种事物达到了自然完美、合乎预期的状态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外成>这个词的部首是<彳>,拆分后的笔画是6画。
来源
<外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人们对于完美和圆满的事物常常使用<外成>来形容。这个词在经典文献中有所出现,如《诗经·大雅·文王》中有“仲春之月,旦日将出,有成子路。”一诗,就用到了<外成>这个词。
繁体
<外成>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外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外成>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根据古代字典《说文解字》,<外成>这个词的写法为“外”字中间有一个小圆点,代表完美和圆满的状态。
例句
1. 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这个项目取得了外成的效果。
2. 在音乐会上,演奏家们完美地演绎了这首交响乐,使整个演出大获外成。
3. 这个产品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最终达到了外成的程度,赢得了市场的赞誉。
组词
1. 内外成就
2. 外成人物
3. 成就外显
近义词
1. 完美
2. 圆满
3. 达成
反义词
1. 不完美
2. 不圆满
3. 未达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