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宋 王安石 《郊行》诗:“柔桑採尽緑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宋 杨万里 《过临平莲荡》诗之一:“角头一一张芦箔,不遣鱼鰕过别塘。”
“芦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芦箔”指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主要用于养蚕、遮拦或捕鱼等场景。该词由“芦”(芦苇)和“箔”(竹篾或苇子编成的帘状物)组合而成,强调材料的自然属性和实用功能。
实物用途
芦箔在古代农业和渔业中广泛应用。例如:
文学意象
因芦苇材质轻而中空,部分文献(如)引申其比喻义,形容“言语或文章空洞无物”。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主流解释仍以实物为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代诗词原文或农业史资料。
《芦箔》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用芦箔织成的蓖箔,也称为芦席。芦箔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品,具有保暖、透气、舒适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夏季的凉席。
《芦箔》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艹”和“⺮”。其总笔画数为10画。
《芦箔》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家人》:“剥床以失时,客不宿矣。”床指的就是用芦箔织成的蓖箔。
《芦箔》的繁体字为「蘆箔」。
古代的汉字写法多种多样,但对于《芦箔》这个词来说,并没有发现特定的古代写法。通常采用现代标准字书写。
1. 炎炎夏日,躺在芦箔上,感觉清凉宜人。
2. 她用芦箔编织出一幅美丽的抱枕。
芦席、芦苇、箔子、蓖箔、凉席
草箔、蓖席、凉蓖箔
棉被、床铺、地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