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给膳食。《周书·陆通传》:“后宅侧忽有泉出而有鱼,遂得以供膳。”《诗·召南·驷铁》“奉时辰牡” 唐 孔颖达 疏:“兽人献时节之兽以供膳。”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莫説你一位,就带上千把人来,也还供膳得起。”
(2).宫廷中掌管御膳者。《北齐书·方技传·皇甫玉》:“ 显祖 既即位,试 玉 相术,故以帛巾袜其眼,而使歷摸诸人……至供膳曰:正得好饮食而已。”《新唐书·车服志》:“平巾緑幘者……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觶之服也。”
“供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供膳”由“供”(供应、提供)和“膳”(饭食)组成,核心含义为供应饮食,尤其指为尊贵人物或特定场合提供膳食。例如古代皇室、贵族宴席或重要宾客接待中常用此词。
供给膳食
古籍中多次出现该用法,如《周书·陆通传》记载“后宅侧忽有泉出而有鱼,遂得以供膳”,描述通过自然资源解决饮食供应问题。唐代孔颖达在《诗经》注释中也提到“兽人献时节之兽以供膳”,指狩猎所得用于饮食供给。
宫廷职位
《北齐书》记载“供膳”还指代宫廷中掌管御膳的官员,如方技传中皇甫玉评价某人为“正得好饮食而已”,侧面反映其职责与饮食管理相关。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特定领域(如历史研究、传统礼仪)或仿古表达中仍可见。例如描述高端餐饮服务时,可比喻为“现代供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文献,可参考《周书》《北齐书》等史料。
《供膳》(gōng shà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献上饭食供养”。它由“供”和“膳”两个字组成。
“供”字的部首是“人”,它共有7个笔画;“膳”字的部首是“月”,它共有16个笔画。
《供膳》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文宣公官人》:“官人所以兴行其业者,北继曾布,南效夫佗,东师宪夏,西供膳羊。” 目前,已经没有官方正式使用这个词,所以没有繁体字的形式。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古代对《供膳》的写法有些不一样。比如,《康熙字典》将其写作“供饍”,甲骨文中的写法为“よう”。
1. 孔子常以自己的学风榜样《供膳》,这给徒弟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2. 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份丰盛的食物,以便在宴会上《供膳》给客人。
1. 供品:供奉的物品。
2. 供应:提供所需的物资。
3. 供养:养活,供给食物等生活所需。
1. 供给:供应、供养。
2. 献食:献上食物养活他人。
1. 食客:接受饭食供养的人。
2. 乞食:向他人乞求食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