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丛的意思、灌丛的详细解释
灌丛的解释
(1) [shrub]∶矮树或丛林
松下多灌丛。——唐·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2) [shrubbery]∶草木丛聚茂盛貌
详细解释
草木丛聚茂盛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嘉卉灌丛,蔚若邓林。” 薛综 注:“灌丛、蔚若,皆盛貌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洪桃屈盘,丹桂灌丛。” 刘逵 注:“所在丛聚,无他杂木也。”《文选·蜀都赋》:“百药灌丛,寒卉冬馥。”
词语分解
- 灌的解释 灌 à 浇地:灌溉。灌渠。浇灌。 注入液体:灌注。灌浆。灌肠。 指录音:灌唱片。 炼铸。 丛生,亦指丛生的树木:灌木。灌丛。 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斟酒浇地降神。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丛的解释 丛 (叢) ó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丛生。丛聚。丛密。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丛。草丛。丛刊。为丛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丛祠。 姓。 笔画数:; 部首:一;
网络扩展解释
“灌丛”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以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具有以下特征和含义:
1. 基本定义
- 植被特征:由无明显主干、簇生或丛生的灌木组成,群落高度通常低于5米,郁闭度(植被覆盖密度)多为0.3-0.4。
- 生态适应性:常见于气候干燥、寒冷或土壤贫瘠等森林难以生长的区域,如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海拔山地等。
2. 分类与类型
- 按生活型:可分为常绿针叶灌丛(如圆柏属)、常绿阔叶灌丛(如杜鹃属)、落叶阔叶灌丛(如柳属、金露梅属)等。
- 按起源:
- 原生灌丛:自然条件下形成,如高山灌丛、荒漠灌丛;
- 次生灌丛:因森林破坏或人为干扰退化形成,如温带地区的榛属、蔷薇属灌丛。
3. 生态意义
- 固碳功能:灌丛扩张可能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但通过稳定土壤团聚体,对碳循环有复杂影响。
- 环境适应:在沙漠化地区,灌丛沙包可减缓风蚀,但也可能标志土地退化(如“灌丛沙漠化”)。
- 生物多样性: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如高寒灌丛与草甸共同构成亚高山生态系统。
4. 文学与历史引用
- 唐代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提及“松下多灌丛”,描述草木丛聚的茂盛景象。
- 汉代《西京赋》《吴都赋》等文献亦用“灌丛”形容植物繁盛之貌。
补充说明
- 与“灌木”区别:灌木指单株植物生活型,而灌丛强调由多株灌木组成的群落。
- 分布范围:从热带到寒带均有分布,中国多见于西南、西北山地及干旱河谷。
如需进一步了解灌丛的生态研究或具体类型,可参考来源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灌丛
灌丛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拆分的部首是火和木,它的总笔画数为12个。
灌丛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书·东夷传》中,意为茂盛的丛林或灌木丛。它形容植物在山谷、河滩等地方茂密生长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灌丛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在古籍《尔雅》中,灌丛的写法为“灌莛”。这是因为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会有调整和变化。
例句:
1. 三年未归的这片土地已经变成了一片灌丛。
2. 在森林里,各种野生动物喜欢生活在茂密的灌丛中。
组词:灌木、灌木丛、丛林
近义词:丛林、茂密、草木繁茂
反义词:稀疏、贫瘠、荒芜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