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匦牍的意思、匦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匦牍的解释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 櫝 ”。

(2).置于匣中的文书。 明 李东阳 《奉诏育材赋》:“挽英雄於彀弽,録匭牘於丹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匦牍”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由“匦”和“牍”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要分别拆解并结合古代文化背景来理解:

  1. “匦” (guǐ) 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指古代一种用于投递信件或举报材料的匣子、箱子,通常设有开口,类似现代的“意见箱”或“举报箱”。其核心功能是收纳文书。
    • 历史背景: 最著名的“匦”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设立的“铜匦”。《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 武则天设立四个不同颜色的铜匦(“延恩匦”、“招谏匦”、“伸冤匦”、“通玄匦”),分别接收谢恩、谏言、诉冤、天象军机等方面的文书,鼓励臣民上书言事。因此,“匦”常与下情上达、举报、投书等概念相关。
    • 引申义: 由收纳文书的匣子,引申指投入其中的信件、文书、奏章本身。
  2. “牍” (dú) 的本义:

    • 本义: 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木简,即“简牍”。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
    • 引申义: 由书写材料引申指书写在简牍上的文书、信件、公文、奏章等。如“文牍”、“案牍”、“尺牍”。
  3. “匦牍”的合成含义:

    • 结合“匦”和“牍”的含义,“匦牍”一词可以理解为:
      • 投入匦中的文书: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含义。指那些通过官方设立的“匦”这种特殊渠道投递、上呈的信件、奏章、举报材料、建议书等。
      • 泛指需要特殊渠道或保密方式传递的重要文书: 由于“匦”具有特定用途(如下情上达、举报、密奏),因此“匦牍”也可能泛指那些需要通过特殊、保密或官方指定渠道传递的重要或敏感的文书。

“匦牍”一词,主要指代通过古代类似“意见箱”(匦)投递的文书、信件、奏章等材料。它强调了文书的投递方式(通过特定的、官方的匣子)和性质(往往是下情上达、谏言、举报、密奏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制度、历史或文献的语境中。

参考来源:

  1. 《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后: 记载了武则天设立铜匦的史实,是理解“匦”功能的关键史料。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或权威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需订阅)或国学大师网的相关条目(搜索“铜匦”或“匦”)。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权威的大型汉语工具书,对“匦”和“牍”有详细释义和书证。其中“匦”字条明确解释为“匣子”并引用《新唐书》武则天设铜匦的典故;“牍”字条解释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片”及引申义“文书”。可查阅纸质版或授权电子版(如汉典的部分内容可能引用,但需注意其非官方来源)。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对“匦”的解释包括“小匣子”和“武则天时设的铜匣”等义项;对“牍”的解释为“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及“书信、公文”。可查阅纸质版。
  4. 王力《古代汉语》及相关研究著作: 在介绍古代典章制度、文书传递或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措施时,会涉及“匦”和投书制度,间接解释“匦牍”的语境。可参考相关章节。

请注意: 由于“匦牍”在现代极为罕用,大型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通常不收录此合成词。其含义需通过理解构成语素(匦、牍)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唐代的匦制)来准确把握。

网络扩展解释

“匦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盛放物品的匣子

    • “匦”指匣子(如票匦、匦函),而“牍”在此通假“椟”,即木盒。例如《奉诏育材赋》中“録匦牍於丹墀”即指收纳匣中文书。
  2. 匣中存放的文书

    • 引申为官方或重要的文件、奏章,如明代李东阳的文献记载。

二、历史背景

“匦”在唐代武则天时期被赋予特殊功能,作为铜制意见箱(匦函),用于收集民间谏言、自荐或申冤材料。因此,“匦牍”也可能特指此类政治文书。

三、使用场景


该词兼具“容器”与“内容物”双重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悲路穷并程齿豁头童砀基诞谬蹈矩循彟定鼎门涤瑕荡秽东邻端容迩狭瀵魁福柄符采感喟官本痼癖故蹊洪干鸿沟輷輘候景皇丘黄秧会者不忙江外俭貌教坊借衔击排冒没旧岁旧约撅丁蹶蛩开七闶闳孔雀绿獠丁麟台监浏飈庐阜慢戾苗米内敏跑山飘轮潎潎抢秋倩善墝塉柔毫褥弱酸适野殊观同咨誷冒雾沛向化贤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