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莫舞的意思、公莫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莫舞的解释

古舞名。即后世之巾舞。《宋书·乐志一》:“又云 晋 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公莫舞,今之巾舞也。”《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巾舞歌》:“《唐书·乐志》曰:‘《公莫舞》, 晋 、 宋 谓之《巾舞》。其説云: 汉高祖 与 项籍 会 鸿门 , 项庄 舞剑,将杀 高祖 , 项伯 亦舞,以袖隔之,且语 庄 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 汉王 也。 汉 人德之,故舞用巾以像 项伯 衣袖之遗式。’《宋书·乐志》曰:‘按《琴操》有《公莫渡河》,然则其声所从来已久。俗云 项伯 ,非也。’《古今乐録》曰:‘《巾舞》,古有歌辞,讹异不可解。 江 左以来,有歌无辞。 沉约 疑是《公无渡河曲》。今三调中自有《公无渡河》,其声哀切,故入瑟调,不容以瑟调离於舞曲。惟《公无渡河》,古有歌有弦,无舞也。’” 唐 李贺 《公莫舞歌》序:“公莫舞歌者, 项伯 翼蔽 刘沛公 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莫舞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历史典故的仪式性舞蹈,其名称与表演形式均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词义、起源、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1. 词义解析

    “公莫”二字源于古汉语,“公”为尊称,“莫”通“幕”,指覆盖用的巾帛。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公莫舞”最初为持巾而舞的表演形式,因舞者以长巾为道具,故又称“巾舞”。另一说认为,“公莫”是劝阻之语,关联历史典故中的“公莫害刘邦”,后演变为舞名。

  2. 起源与典故

    该舞蹈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事件。项庄以舞剑为名欲刺杀刘邦,项伯以“公莫害沛公”劝阻,并以衣袖遮挡保护。后世将这一情节艺术化,形成持双巾模拟剑器的舞蹈,故又名“项庄舞”。此说在《晋书·乐志》中亦有印证。

  3. 舞蹈形式与演变

    公莫舞属汉代乐府旧题,表演时舞者执长巾,通过挥动、旋转等动作模拟剑术。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描述其“动作舒缓,具礼仪性”,可见已从武舞转为文舞。宋代以后逐渐融入戏曲,成为传统戏剧中袖舞的源头之一。

  4. 文化意义

    公莫舞兼具历史叙事与礼仪功能,既体现秦汉时期“以武喻礼”的教化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舞蹈由实用兵器舞向审美道具舞的转型。其名称与形式对研究中国古代乐舞术语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公莫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舞蹈,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起源与历史背景
    公莫舞又称“巾舞”,起源于汉代,与著名的“鸿门宴”事件相关。据《晋书》和《宋书》记载,项庄在宴席上舞剑意图刺杀刘邦,项伯以衣袖隔挡保护,并呼“公莫”(意为“您不要这样做”)。后人将此场景编为舞蹈,以巾代袖,象征项伯的护主之举。

  2. 舞蹈形式
    舞者手持长巾(或长袖)起舞,动作多模拟鸿门宴中的防御姿态。晋代后逐渐演变为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性舞蹈,并成为唐代“软舞”类别中的代表之一。

  3. 文学与史料记载
    唐代李贺《公莫舞歌》、宋代张榘《青玉案》等诗词中均有提及,多借典故表达对忠义或历史兴亡的感慨。此外,《乐府诗集》将其归为“舞曲歌辞”,说明其音乐与表演形式已系统化。

  4. 衍生含义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成语,解释为“公众应遵守规范,不得随意行动”。但此义项缺乏直接历史文献支持,可能是后人结合字面义的衍生解读。

公莫舞的核心含义是源自汉代的历史性舞蹈,以巾为道具,承载“鸿门宴”的叙事。文学与史书中的记载更侧重其艺术形式与典故背景,而现代词典的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爆弹边氏腹産科掣笔郎漦龙炊饭淳粹蹈险倒置干戈雕虎迪尝东陵瓜二辉芳气番经厂烦猥愤风惊浪丰隆馆阁气谷禄河鼓龢暖黄蒙蒙鹘仑火味火焰接风禁围赆遗廐庾客家话可奈溃败廊庙具乱营露光马号麦气蚂蚁矢梅花笛牛肉女功牌印庞駮庆会清俭亲睦秋照辱国时月霜锸私微岁不我与往素王阳金无根无蒂香缨絃师小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