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上之音"是一个汉语成语,现从五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该成语字面指濮水一带流行的音乐,实际喻指淫靡颓废的乐曲。最早见于《史记·乐书》,与商纣王乐师师延投江的典故相关,后被引申为亡国征兆的靡靡之音。
二、出处溯源 典出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史实:
三、语言特征
四、文化意涵
五、现代关联
知识延伸:该成语与"礼崩乐坏""移风易俗"等成语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音乐政治观的语汇体系,反映了先秦时期"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思想传统。
「濮上之音」是一个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濮上是一个古代地名,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固始县一带。而「之音」则表示声音或消息的传递。
「濮上之音」的拆分为「水」、「口」、「之」、「音」。它的总笔画数为23画。
据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屈原流放到了濮上地区。他对于国家的忧虑与思考之间令人动容。他的忠诚和深情激发了他的乡里乡亲对音乐的热爱。他的音乐才华和所表达的情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楚国深受赏识的屈原后来因政治斗争失败而投江自尽,人们纷纷转述他流亡期间的音乐创作和演唱。因此,「濮上之音」逐渐被用来形容凄美、动人的音乐和传递重要信息的声音。
「濮上之音」的繁体为「濮上之音」。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濮上之音」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差异,具体情况已无法考证。
1. 他演奏的小提琴曲真是一曲濮上之音,动听得让人陶醉其中。
2. 这位歌手的演唱能够让人感受到悲喜交加的濮上之音。
音乐、消息、声音、传递
悲壮之音、哀婉乐音
平淡无奇、寡淡无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