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诸侯的命令。《仪礼·聘礼》:“宾即馆,讶将公命。”《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 费伯 帅师城 郎 。不书,非公命也。” 杜预 注:“传曰:君举必书,然则史之策书,皆君命也。”按,此指 鲁隐公 之命。
(2).官家使命。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弗避而报者无罪,避而报之杀……凡以公命行止者,不为弗避。”
“公命”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诸侯的命令
源自《仪礼·聘礼》“宾即馆,讶将公命”及《左传·隐公元年》“不书,非公命也”,特指诸侯国君发布的指令,如鲁隐公之命。
官家使命
如汉代荀悦《申鉴·时事》提到“凡以公命行止者”,指官府或朝廷下达的正式任务。
多用于描述对法律、规章或上级指令的遵守,强调对权威的服从。例如古代官员执行公务时需以“公命”为依据,违者可能受罚。
该词起源与古代中国官府制度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法律和等级秩序的重视。通过“公命”的强制性,维系了政权运转和社会稳定。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仪礼》《左传》等文献,或查看上述来源中的引文详情。
《公命》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国家公权力的命令。通常用于指代国家的法令、行政命令、公文等。
《公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公”的部首是“八”(bā),总笔画数为二十,读音为“gōng”。而“命”的部首是“口”(kǒu),总笔画数为五,读音为“mìng”。
《公命》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差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些汉字的形状和现代有所不同。然而,《公命》这个词语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1. 政府发布了一项重要的公命,要求全体市民遵守。
2. 我们必须服从国家的公命,履行我们的公民义务。
公文、公权、命令、公民等。
法令、指令、规定、规章等。
违法、违约、反抗、抗命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