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 肃慎 贡其楛矢。”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 河北 、 山西 的北部是所谓北狄, 陕西 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 黄河 的下游是所谓东夷。”
(2).指 三国 吴 。《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彼 东夷 ,凭 江 阻湖,骚扰边境,劳我师徒。” 李善 注:“ 东夷 ,谓 吴 。”
(3).特指 清 朝统治者。 清 顾炎武 《羌胡引》:“东夷跳梁歷三世,四十五年称伪帝。”
(4).旧指我国东方 日本 、 朝鲜 等国家。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今世所用摺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 张东海 先生以为贡於东夷…… 东坡 谓 高丽 白松扇,展之广尺餘,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摺扇,盖自 北宋 已有之。 倭 人亦製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倭缎》:“凡倭缎製起东夷, 漳 泉 海滨效法为之。”
"东夷"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部族的统称,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丰富,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方位与族群指代
"东"指方位(日出方向),"夷"在甲骨文中象人负弓形,《说文解字》释为"东方之人也"(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合称泛指华夏以东的族群,早期涵盖山东、江淮至东北的广泛地域。
文化特征
据《礼记·王制》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反映其区别于中原的习俗。考古印证大汶口、龙山文化中的骨卜、鸟图腾等特征(《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商周时期
殷墟甲骨文常见"征夷方"记载,指商代东部的方国(《甲骨文合集》第36492片)。周代"东夷"具体化,《后汉书·东夷列传》追溯为畎夷、方夷等九部。
春秋至秦汉
孔子曾欲"居九夷"(《论语·子罕》),此时多指山东半岛的莱夷、淮夷。秦汉后渐融入华夏,如《史记》载秦始皇"登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所在即东夷故地。
文明贡献
东夷族群首创弓箭(《说文》:"夷,平也。从大从弓"),龙山文化黑陶、稻作技术影响中原(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9期)。
民族融合象征
舜生于诸冯(山东)被孟子称"东夷之人"(《孟子·离娄下》),反映早期华夏对东夷的文化认同。蚩尤(九黎首领)后世亦被奉为战神。
权威文献参考: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
-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 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年第9期)
“东夷”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含义随时代演变而扩展,需结合不同时期的语境理解:
中原以东的族群统称
先秦时期,中原王朝(黄河中下游)将东方部族统称为“东夷”,与“南蛮、西戎、北狄”并列。商周时期主要指山东及周边地区的部落,如莱夷、淮夷等,考古学上对应后李文化至岳石文化的先民。
地理范围
主要涵盖今山东省中南部、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及辽东半岛等地。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均属其遗存。
三国时期的“吴”
曹植《王仲宣诔》以“东夷”指代孙吴政权,因其位于中原以东且与曹魏对峙。
清代对满族的贬称
明末清初,部分汉人文献用“东夷”暗指清朝统治者,带有政治贬义。
近代对日、朝等国的泛称
明清以后,“东夷”逐渐泛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家。
如需进一步了解东夷考古文化或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礼记》《三国志》及大汶口文化相关研究。
波滥不受用偿金昌时成格澄黝揣说盗攘登大寳殿最彫题逗晚断狱敦密方向发水废堕丰墙峭阯归信和鬨纥支支猴查滑澾奬成简厚记号金鲸僦丁攫鸷军费句文锦款项略胜一筹连宿历块梨云梦挛躄忙人美猴王南薰啮梨藕节譬执遒浑瘸腿融洽无间绒绳软默三蛇羹三柱善逝实供试贡食啮贪泉陶瓠调鬭替古人担忧驝驼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