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荼和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诗·周颂·良耜》:“以薅荼蓼。” 毛 传:“蓼,水草也。” 宋 杨万里 《庸言》:“圣人仁及草木,而 后稷 必薅荼蓼。”
(2).荼味苦,蓼味辛,因比喻艰难困苦。《后汉书·陈蕃传》:“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牀,於义不足,焉得仁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宋 王禹偁 《谢转刑部郎中表》:“伏遇皇帝陛下,祗奉顾命,钦承庆基,荼蓼之情,既遵於易月,蓼萧之泽,遂洽於溥天。”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荼蓼汉语 快速查询。
“荼蓼”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荼”与“蓼”两种植物名称组合而成,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荼蓼”泛指两类味苦的野草。《汉语大词典》指出,“荼”指苦菜,如《诗经·邶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蓼”为蓼科草本植物,茎叶辛辣,古人常以“蓼虫”喻安于辛苦之人(来源:《汉语大词典》)。二者连用,可引申为“艰苦的环境”或“困苦的境遇”。
二、字义分解与古籍例证
三、比喻意义
“荼蓼”常用于比喻人生困顿或时局艰难。如宋代陆游《秋夜读书》诗云“早佩黄庭两卷经,不应灵府杂膻腥。凭君为买金鸦觜,归去秋山斸茯苓”,以“荼蓼”暗喻世途艰辛(来源:《陆游全集》)。
四、现代语境应用
在当代汉语中,“荼蓼”多见于文学或学术文本,用以增强语言的历史厚重感。例如,学者研究先秦文献时,需结合“荼蓼”的植物特性与古代社会背景进行解读(来源:《古代汉语辞典》)。
“荼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字面指代
指两种植物“荼”和“蓼”。荼为苦菜,蓼为辛辣水草,二者常泛指田野或沼泽间的杂草。例如《诗经·周颂·良耜》中“以薅荼蓼”,即描述除草劳作。
引申比喻
因荼味苦、蓼味辛,合称后常比喻艰难困苦的境遇。如《后汉书·陈蕃传》中“委荼蓼之苦”,即表达对困境的无奈。
在部分文献中,“荼蓼”特指父母亡故的悲痛。例如: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或《后汉书》相关注释。
班廷壁茧鬓髯钵特摩怖沮毚微成集吃不了包着走大鵹吊带地锦抵难短距离呃逆仿古飞归敷衍贺兰核准红兰忽薄混抖搂酸家处箭道奸端匠世急风暴雨急急煎煎羁鞚径衢劲丽军鞞锟钢括约肌廉介流斡逻护禄饷萌牙明堂正道挠裂骈然裒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启祚沙道少壮派慎灶摄詟授田司晨素期贪惼铁墓通欢驼鹿尾末武蜼泻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