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蒲蒻编成的帽子。 宋 苏轼 《又书王晋卿画·西塞风雨》诗:“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蒻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宋代苏轼在《又书王晋卿画·西塞风雨》中写道:“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此处“蒻笠”与“蓑衣”并提,体现古代渔耕生活中常见的防雨用具。
有网页提到“蒻笠”作为成语,比喻“人幼稚无知”,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误传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蒻笠”本义为蒲草编织的帽子,多见于古诗文,需注意与成语用法的区别。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苏轼诗集等来源。
蒻笠(ruò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蒻(ruò)」和「笠(lì)」两个字组成。其中,「蒻」是由「艹」和「若」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1画;「笠」是由「竹」和「立」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1画。
「蒻笠」一词起源于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蒻」和「若」的形态有些不同,但发音和意思均相同。繁体字中的「蒻」と「若」与简体字中的「蒻」是相同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蒻笠」两个字的形态可能有些许变化,但意思和发音相同。这是因为汉字的形态在演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化。
以下是使用「蒻笠」一词的两个例句:
与「蒻笠」相关的组词有:
近义词:笠履(lì lǚ)、百草秋(bǎi cǎo qiū)
反义词:无蒻(wú ruò)、干净(gān jìng)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