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蛖蜄的意思、蛖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蛖蜄的解释

亦作“蠬蜄”。贝类。《淮南子·说山训》:“明月之珠,出於蛖蜄。” 高诱 注:“珠有夜光,明月生於蛖中。”《淮南子·氾论训》:“水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淮南子三》:“水生蠬蜄(《氾论》), 刘台拱 云:蠬当作蛖,同蚌,音棒。《説山训》:‘明月之珠,光於蛖蜄。’《説林训》注:‘蛖,大蛤。’按 刘 説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蛖蜄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和古文献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构成 "蛖"为古字,通"蚌",《说文解字》释为"水虫也,象形",指生活在水中的贝类生物(来源:《汉语大词典》)。"蜄"在《广雅》中训为"动也",引申为生物体产生的振动现象(来源:《故训汇纂》)。

二、整体释义 组合词"蛖蜄"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郑玄注:"蛖蜄,蚌类也,其壳可饰器物",特指古代工艺中使用的特定蚌类甲壳材料。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进一步说明:"蛖蜄之属,壳含珠光,匠人采以为钿"(来源:《四库全书》子部)。现代《辞海》将其定义为"古代对珍珠层较厚的淡水蚌类的统称"。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蛖蜄”的词义解释如下,综合古籍考证及文献记载:

  1. 基本含义
    “蛖蜄”(拼音:máng zhèn)是古代对贝类生物的统称,特指蚌、蛤等水生软体动物。其名称可能源于蚌壳的形态特征或与珍珠相关的特性。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

    • 《说山训》提到“明月之珠,出于蛖蜄”,高诱注解为“蛖蜄体内可孕育夜明珠”。
    • 《氾论训》载“水生蠬蜄”(蠬为蛖的异体字),说明古人认为此类生物自然生于水域,与山产金玉并列。
  3. 字形与异体字

    • “蛖”通“蚌”,指蚌类;“蜄”在古汉语中与“蜃”互通,指大蛤或蛤蜊。
    • 清代学者于省吾考证,“蠬”为“蛖”的异体写法,两者均读作“棒”(蚌的方言音)。
  4. 学术争议
    部分注疏者认为“蛖蜄”可能特指某种能产珍珠的稀有贝类,但具体物种尚无定论,现代研究多将其归类为古代对蚌、蛤的泛称。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相关考证,可参考《淮南子》及清代《双剑誃诸子新证》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緆白战家八郤悲路穷背影儿不了才守赤须寸长尺技当抵二参风癫佛乘赶逐规彩果蔬好久和邻拫治弘美换字文章忽芒家醪监生伎荷计历九部岭南礼术柳径马郎妇泯绝摩肩击毂南陵澎湖偏孤漂浪辟恶潜灵峭法起降穷经融远散小人绳菲申固时艺水神顺注四氏学素积唐圃天人际通草花土行武教无堪无生忍雾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