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坛的意思、东坛的详细解释
东坛的解释
(1).东方的祭坛。《墨子·迎敌祠》:“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
(2).谓在东边设祭坛。《新唐书·礼乐志四》:“ 贞观 三年, 太宗 将亲耕,给事中 孔颖达 议曰:‘《礼》,天子藉田南郊,诸侯东郊。 晋武帝 犹东南,今帝社乃东坛,未合於古。’”
词语分解
- 东的解释 东 (東) ō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
- 坛的解释 坛 (①坛④壇罎) á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天坛。地坛。登坛拜将。 用土堆成的平台:花坛。 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神坛。法坛。 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艺坛。文坛。球坛。论
专业解析
"东坛"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为古代位于都城东郊的祭坛,专用于祭祀天地、山川或农神等重大典礼。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与功能
指都城东侧设立的礼仪性建筑,是帝王举行祭祀仪式的固定场所。古人以"东方"象征万物生长、春耕起始,《礼记·祭法》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其中"泰坛"即包含东向祭坛。其功能包括:
- 祭天祈年:帝王于春日在东坛祈求五谷丰登(《白虎通义·社稷》);
- 祭祀山川:《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立东坛以祀日";
- 社稷象征:部分文献中代指"社稷坛",如《宋史·礼志》称"社稷坛于东郊"。
二、方位文化内涵
"东"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
- 五行属木:对应春季、生机,故东坛多用于春祭(《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亲载耒耜,躬耕帝籍");
- 阳位之首:《周礼》"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东向为尊位;
- 农耕关联:东方主农事,如汉代"藉田礼"常在东郊举行(《汉书·文帝纪》)。
三、文献典例
- 《后汉书·祭祀志》:"立东坛以祀青帝",印证其祭祀自然神职能;
- 《隋书·礼仪志》:"孟春之月,皇帝亲耕于东郊",说明东坛与农耕仪典的关联;
- 唐代《开元礼》:明确规定"社稷坛建于皇城之东"。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东坛"词条释义;
- 《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卷四十六·祭法;
- 《白虎通义疏证》(陈立撰)卷三·社稷篇;
- 《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宋史·礼志》元脱脱纂修本。
"东坛"是承载古代礼制与农耕文明的核心空间符号,其"东"字深刻体现了华夏民族对自然时序的哲学认知,故《说文解字》称"坛,祭场也",而东向之坛实为社稷之坛。
网络扩展解释
“东坛”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字面含义
- 东方的祭坛:指古代位于东方的祭祀场所。例如《墨子·迎敌祠》记载:“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主祭青旗”,说明东坛用于祭祀方位神,与军事防御仪式相关。
- 在东边设祭坛:如《新唐书·礼乐志》提到唐太宗“帝社乃东坛”,指祭祀活动选址于东侧。
-
引申含义
有资料提到“东坛”作为成语,比喻行为高尚、有胆识和勇气的人。但此用法较为罕见,可能与古代祭祀的庄重性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注意:现代语境中,“东坛”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籍研究,实际使用较少。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墨子》《新唐书》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根廷阿马悲叹并随不顶事不斩眼蚕连纸摧抑大难不死返覆风尘之惊凤脑香鬼侯国货花消挥忽骄冶经营擘划京原铁路劲秋金轩吉朔酒铺羁役阬穽睽罛扩广兰焰了然于胸美价蒙葺秘省密司蜜渍目光如镜鹏翻迫蹙裒沓愆悔青精穷登柔钝上方宝剑神寳兽扰双井派送花损膳探本穷源唐音条胁帖经头眠拖债祥麟衔酷现年小叙谿谷吸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