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讼的意思、断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讼的解释

审理案件。《韩非子·内储说上》:“ 李悝 断讼以射, 宋 崇门 以毁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讼(duàn sòng)指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决,是中国古代司法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强调官吏对诉讼纠纷的裁断与判决。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断(斷)
    • 本义:裁决、判定。《说文解字》释为“截也”,引申为决断是非。
    • 司法语境:特指对案件的审理与判决,如《周礼·秋官》载“司寇断狱弊讼”。
  2. 讼(訟)
    • 本义:争辩、诉讼。《玉篇》释为“争也,辩也”。
    • 引申:指民事或刑事纠纷,如《易经·讼卦》云“讼,争也”。

二、详细释义

断讼即“裁断诉讼”,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1. 审理过程:官吏通过调查取证、听取供词等方式厘清案情。
  2. 依法判决:依据律法或礼制对纠纷作出最终裁决,如《汉书·刑法志》载“断狱讼,必本乎律”。
  3. 司法权威:体现国家权力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如《唐律疏议》强调“断讼须以法为据”。

三、历史背景与用法


四、现代关联

虽为古语,但“断讼”概念仍存于现代司法体系,如法院的“审判权”与之精神相通。研究该词对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重要意义。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年。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网络扩展解释

“断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审理案件,主要应用于古代司法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断讼”由“断”(判断、裁决)和“讼”(诉讼、纠纷)组成,字面意为对诉讼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这一过程强调依据律法判断是非,解决争议,而非字面“中断诉讼”的误解。

  2. 来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李悝通过射箭比试裁决案件(“李悝断讼以射”)。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到,断讼需“精于律”,即要求司法者精通法律条文。

  3. 用法特点

    • 语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或司法者的审案行为,如“田穀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文心雕龙》)。
    • 延伸:隐含公正、专业的司法态度,需结合礼法、兵事、农事等综合能力。
  4. 相关词汇
    如“调词架讼”(挑拨诉讼)、“聚讼纷纭”(争议不休)等,均与诉讼活动相关,但语义侧重不同。

总结来看,“断讼”是古代司法体系中的专业术语,强调依据律法审理案件的严谨过程,而非简单停止争议。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案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韩非子》《文心雕龙》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个白蔑艇百禽柏油八擡大轿巴渝鼻涕团比伍鼻瘜诚是称冤出门储明帝阙贩子风棱风品附讬扞拒怪不得瓜洲鬼伥花厂黄雾化言火厝祸福无门缉绩季连金华牧羊儿金漆马桶鸡栖籧篨宽打窄用揽涕类丑烈精理疗隶首秣马厉兵念词凝冻牛斗谴客青菜刘棋眼取求曲恕人流桑枲散火申勅收迹刷毛衣岁君陶均讨戎同流合汙王荆公体掀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