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在心;衷心信奉。《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 集注:“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惻;肠千结兮服膺,於乎哀兮忘食。”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愿郎君捐有餘之才,崇未至之德,前哲训迪后进,拳拳如此,为后进者,得不服膺而书绅。”《两般秋雨盦随笔·袁赵蒋》引 清 程原湘 诗:“平生服膺止有两, 江 左 袁公江 右 蒋 。” ********* 《沉沦》四:“他从小服膺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也不能顾全了。”
服膺(fú yīng)是现代汉语中的书面用语,指内心深刻认同并将某种道理、教诲或信念牢牢铭记在心,时刻遵循践行。其核心含义强调真诚接受并持久坚守,常见于形容对真理、格言、信仰的坚定持守。
基本定义
“服”意为信服、遵从,“膺”本义为胸膛,引申为内心。二字组合指道理深入内心,化为行动准则。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定义:“服膺,牢记在心;衷心信服。”
语义侧重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释义:“(道理、格言等)牢记在心;衷心信服。”
经典用例
现代语境
多用于学术、文化领域,形容对理念或典范的坚守:
“他一生服膺科学精神,追求实证与理性。”
“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至今为世人服膺。”
词语 | 核心差异 | 例句 |
---|---|---|
服膺 | 强调内心认同+持久行动 | 服膺民主法治价值观 |
铭记 | 侧重记忆深刻,未必含行动意向 | 铭记历史教训 |
信奉 | 多用于宗教、主义,含信仰色彩 | 信奉人道主义 |
恪守 | 侧重行为遵守,未必含内心深度认同 | 恪守职业道德 |
“服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ú yīng,属于书面用语,其核心含义是将道理、格言等牢记于心并衷心信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对某种理念、教诲或真理的深刻认同与坚守,强调铭记于心且付诸行动。如《礼记·中庸》提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为得到一条有益的准则,便牢牢记住并践行不悖。
词源与古典注释
用法与语境
近义词
“牢记”“谨记”均表示深刻记忆,但“服膺”更侧重内心的认同与信奉。
示例:
这一词汇至今仍用于强调对精神价值的虔诚态度,尤其在学术、文化领域常见。
哀气安乐巾暗泣安柔兵交兵诛步步莲花部索畅行无碍巢聚此一时彼一时潨泻代拆代行带金佩紫躭惊受怕大肉店员抵排东鞮仿象風波亭分外瞽工古鹿鹿过日子翰薮鹤袍黄毵毵狐棃诨词户税匠班饥溃倔强儁茂恺风可念跨制苦慢劳勋抹灰南服辇运女娇旁蟹赔错胼冒匹驰躯体三易扇枕温被设帐蛇瘴史侯瘦子送生锁士瞳神梧丘之首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