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南服,南方五服也。”《晋书·刘弘传》:“ 弘 专督 江汉 ,威行南服。” 宋 岳飞 《题骤马冈》诗:“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曹亚伯 《武昌日知会之破案》:“同盟会会员 山西 乔义生 ,乃伴 欧吉罗 入 中国 内地游歷,兼作译员。先游 京 津 ,次游 长江 ,再游南服。”
“南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王畿(都城周边地区)以外的南方区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根据五服制度,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距离远近将疆域划分为“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其中“南服”特指南方地区。这一概念在《晋书》《文选》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具体涵盖区域因朝代而异,但通常包括长江流域及更南的地带,如江汉平原(今湖北)、豫章(今江西)等,与“北服”形成南北对应。
如今“南服”一词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于指代古代南方疆域或营造历史语境。
“服”在古汉语中既表示地域划分,也隐含对中央政权的臣服关系。因此,“南服”不仅指地理方位,也带有政治隶属的意味。
《南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服饰,是古代君王、贵族和官员在南方举行重要仪式或活动时所穿戴的服装。
《南服》一词由部首「冖」和「申」组成,总计7个笔画。
南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南越国,该国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大陆与海南岛之间的一片地区。南越国的君主在南越国以外的活动上穿着南越皇帝制定的特殊服装。
《南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南服」。
在古代汉字中,南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已经使用了「南服」这一写法。
1. 大禹时代,南服被用作皇室成员的礼服。
2. 在宋代,南服成为文人墨客的时尚。
3. 今天,南服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