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风,上画斧形花纹。《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 孔 传:“扆,屏风,画为斧文,置户牖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敷表降闕,献替黼扆。”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黼扆》:“谨按礼书白与黑间为黼扆,则屏障画黼文于其上,取分辨昭彰之义无疑矣。”
(2).借指帝王。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登闻黼扆,骤列绣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劳侵黼扆,士失耕农。” 明 刘基 《感兴》诗之三:“神谋不是閭阎识,庙算谁闻黼扆思。”
(3).指帝座。 清 朱琦 《感事》诗:“至尊劳旰食,军书丛黼扆。”
“黼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黼”和“扆”两字组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礼制中的特定器物或装饰。以下是详细解释:
黼(fǔ)
指古代礼服、器物上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象征权力与威严。这种纹样常见于周代贵族服饰(如冕服)或祭祀礼器中,是等级制度的体现。
扆(yǐ)
原指古代宫殿中设在门窗之间的屏风,后特指帝王宝座后的屏风。《礼记》记载:“天子当扆而立”,说明其与帝王权威密切相关。
“黼扆”合称,指带有黼纹的屏风,通常陈设于帝王座后,兼具装饰与礼制功能。它不仅是宫廷建筑的组成部分,更是皇权的象征,常见于重大典礼或朝会场合。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该词,多见于研究古代礼制、服饰或建筑的历史文献中。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周礼》《礼记》等典籍,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延伸解读,建议通过古籍数据库检索相关章节。
白叠巾白身人版筑卑促镳局嘈嘈哜哜钗股篆长烟吃哑巴亏传为笑谈摧拉电子论方丈佛罗伦萨否戾黼冕顾言翰詹话岔儿化合环伺荐瘥胶车解斋极果羁縻居孀咖啡宽旷联环躐行泠毛凌尚鸾佩罗城庐庑缦裆袴茫无所知靡币明安墨阳柅柅排律盘节披析人誉瑞气散节石牙水方水米无干淑人君子熟事他俩忘想呜呼噫嘻乌鹊桥闲牙磕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