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ng lüshi] 长篇的律诗。一般是五言
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 元 杨士宏 编《唐音》始列“排律”一目,后世因之。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排律诗》:“按排律原於 颜 谢 诸人, 梁 陈 以还,儷句尤切, 唐 兴,始专此体,而有排律之名……大抵排律之体,不以锻鍊为工,而以布置有序、首尾通贯为尚。”《红楼梦》第七六回:“咱们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近体一篇,为句凡八,句必属对,音必相间,其溢於八者为排律……排律之长者,韵可纍百,是为长排。”
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一种扩展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该词:
1. 定义与起源 排律是由律诗扩展而成的长篇诗体,通常指十句以上(五韵十句起)的律诗。其名称源于元代杨士弘《唐音》,明代开始普遍使用。五言排律在南北朝已有雏形,七言排律则由杜甫首创。
2. 格律要求
3. 分类与特点
4. 历史应用 唐代科举将五排作为法定试帖诗,成为文人必修文体。典型作品如杜甫《秋日夔府咏怀》长达一百韵(200句),堪称排律典范。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2、3、4、5、6、11的权威信息,如需完整考据可查阅相关文献来源。)
排律是一个汉字词汇,由「扌」和「巾」两部分组成,其中「扌」是手的意思,「巾」表示布帛。这个词汇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是属于常用汉字范畴中的一个。它是一个名词,可以表示一种古代文学体裁。
排律的部首是「扌」和「巾」。部首又称为偏旁,是指汉字中的构字要素。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字的意义或字的读音。排律总共有8个笔画。
排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排律是中国古代一种诗歌体裁,形式上与曲子相似,富有规律性和韵律美。排律注重音律和韵味的表现,多用于咏史、抒怀等主题。
排律的繁体字为「排侖」。在繁体字书写系统中,「侖」是「律」的繁体字形式,而「律」在这里则指的是规律性的音律。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系统中,排律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说法,古代「扌」的形状有时候会很小,相当于现代汉字中的「撇」。而「巾」的形状则较为简化,类似于现代汉字中的「一」。
1. 他用排律写下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2. 这首排律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令人叹为观止。
排列、排队、律动、律师。
词牌、律诗、格律。
散文、自由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