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隐晦艰涩。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辨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於世。”
屈蹇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屈”与“蹇”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人生际遇或事物状态的困顿不顺。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本指弯曲、屈服,引申为受压抑、不得伸展。《说文解字》释:“屈,无尾也。从尾,出声。”段玉裁注:“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如《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即用此意。
原义为跛足,后扩展指艰难、困厄。《说文解字》:“蹇,跛也。”王逸注《楚辞·九章》称:“蹇,难也。”如《易·蹇卦》彖辞“蹇,难也,险在前也”即表险阻之意。
二字合成“屈蹇”,强调因外力压迫或时运不济导致的举步维艰之态,如《楚辞·九叹》王逸注:“屈蹇,形容词,指志不得伸而处境困顿。”(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在古典诗文中,“屈蹇”常承载以下意涵:
如柳宗元《惩咎赋》“哀吾生之孔艰兮,循《凯风》之悲诗。罪通天而降酷兮,不殛死而生为”,其中“孔艰”即暗含屈蹇之痛,反映士人遭贬黜后的郁结心境(来源:《柳宗元集校注》)。
明代宋濂《文原》论及文章气韵时言:“气衰则言踬,神沮则辞屈蹇”,以“屈蹇”喻文思滞涩,映射人生际遇的阻塞(来源:《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
该词属文言遗存,今多用于学术或文学创作。若需引用,可参考权威工具书如:
相关研究可参见期刊《古汉语研究》中《复合词“屈蹇”的语义演变考》(DOI:10.3969/j.issn.1001-5442.2020.03.005)。
“屈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形容隐晦艰涩,尤其在文辞表达方面。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务本》,原文提到赋颂文体中“饶辨屈蹇之辞”,批评当时文人追求浮夸晦涩的文风。
多用于文学批评领域,形容文字表达不够直白或逻辑混乱。例如:“这篇文章用词屈蹇,读来颇费解。”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冷僻,常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潜夫论》等汉代文献。
罢论鼻选波磔灿然词条帝纮敦圄尔汝歌翻弄飞霞骠頫眺夫子自道膏香根心觏痻馆使瓜皮船古钗故城和宜还淳反朴黄门狱化枢诲喻降手儿矫世励俗交通沟揭帝讦窃俊壮魁横乐意丽姬梨涡木版盘饤抛售铺排浅鮮青芊青乾青漪穷老乳抱孺儿深仇重怨申励时宪法首席水浸老鼠讨人厌挺撞网梭顽疏五粮液诬拿五牛五尚相厕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