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名的意思、法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名的解释

[name in religion of a Buddhist priest] 即法号,指出家当僧尼或道士另起的名字

详细解释

佛教语。谓皈依佛教后,由法师起的名字。《法苑珠林》卷八:“与其法名,大曰 法缘 ,小曰 法綵 。”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二:“詔 唃斯罗 前妻赐紫衣师号及法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树勋 幼入京应试,不售,乃於 广慧寺 为僧,法名 明心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 长庚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名是汉传佛教与道教体系中特有的宗教称谓,指僧侣或道士在皈依、受戒时由师父赐予的专属名称,用以标志其宗教身份和修行传承。该词由“法”与“名”构成,其中“法”指佛法或道法,象征脱离世俗、遵循教义;“名”则指代个体在宗教体系中的归属与责任。

1.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8年),“法名”定义为“僧尼或道士受戒时由师父所起的宗教名字”。其核心功能是取代世俗姓名,体现修行者与尘世的割裂,如唐代刘禹锡《赠别约师》中“师名法号”即指此意。

2.历史渊源

法名制度可追溯至佛教传入中国的魏晋时期。据《中国佛教史》(中华书局,2020年)记载,早期僧侣依佛经音译取梵语名,后逐渐汉化并形成“释”姓传统(如释道安)。道教则自南北朝起效仿此制,如《道教文化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所述,道士法名多含“虚”“静”等体现教义的字眼。

3.命名规则

佛教法名通常以“释”为姓,后接二字体现宗派辈分。例如禅宗临济宗按“智慧清净”等字辈排序(参考《佛学大辞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道教法名则依门派不同,全真派多用“志”“理”等字,正一派则保留原姓(《道教仪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

4.文化意义

法名不仅是宗教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师承关系与修行目标。如玄奘弟子窥基的法名“大乘基”,直接关联其弘扬大乘佛教的使命(《唐代佛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当代宗教实践中,法名仍需通过严格仪轨授予,体现“以法为名,以名为戒”的核心理念。

网络扩展解释

法名是佛教或道教信徒在皈依或出家时由师父另起的名字,具有特定的宗教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1. 基本含义
    法名指信徒皈依佛门或道门后,由授业师父根据宗教传统授予的新名字,取代原有的世俗姓名。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便是菩提祖师所赐的法名。

  2. 适用范围
    法名不仅适用于出家僧尼,也可用于在家居士。在家信徒的法名后常加“居士”“信士”等称谓以示区别。

二、宗教意义与象征

  1. 身份转变的标记
    法名象征皈依者开启以佛法为中心的新生命,提醒其脱离世俗贪嗔痴,勤修戒定慧。

  2. 修行方向的寄托
    法名常蕴含佛法教义,例如“悟”“法缘”等,旨在策励弟子精进修行,如《法苑珠林》记载的“法缘”“法綵”即为此类。

  3. 法身慧命的代表
    与世俗姓名(指代终将消亡的色身)不同,法名象征“法身慧命”——超越生灭的生命本质,即“借假修真”的修行目标。

三、历史渊源与演变

若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宗派法名规则或经典案例,可查阅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阿本郎百故邦事倍世荜路蓝缕宾余不哼不哈骋逸葱白诞计蹈踵打印机答允斗斛短褐不全耳檐儿鹅鸭行芳茗乏事蜂猜蝶觑附属格论公衙钩弋鬼子母核桃怀本解祟解弦更张捷足先登进时金钥看起来恐曷孔目躐径隆弊露立律人马关条约明后某门皮桶子樵山起骨请益乞纽忽浓秋操呿颐结舌鋭头塞责神采奕然石苔式昭死期梭幅乌浒霞駮详论香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