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烽柝的意思、烽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烽柝的解释

烽火和打更梆子。谓发生战争。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虽復兼能共治,未遣渡河之兽,烽柝是警,实扰移关之民。”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烽柝”是古代汉语中与军事防御相关的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信息归纳如下:

一、词义解释

“烽柝”由“烽”和“柝”组成:


二、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北周文学家庾信的碑文《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虽復兼能共治,未遣渡河之兽,烽柝是警,实扰移关之民。”()此处通过“烽柝”描绘战事频繁对民众的侵扰。


三、诗词用例

宋代诗词中常以“烽柝”渲染边塞氛围:


四、延伸辨析

“烽柝”属于古代军事术语,现代已不常用。需注意其与近义词“烽燧”(仅指烽火信号)的区别,前者更强调战争状态下的整体警戒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二

烽柝(fēng duò)这个词意思是指军事设施或火炮的底座。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火”是指火炮,“木”是指底座或架子。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拆分出“火”和“木”两个部首。根据笔画分析,这个词有10个笔画。 《烽柝》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宏大。在中国古代,为了防御和攻打敌人,需要具备强大的火炮力量。因此,人们开始建造烽台和柝,用于观测敌情和放置火炮。这样,烽台和柝成为了军事设施的代名词。而将“烽柝”两个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词也是历史的产物。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烽柝逐渐发展为一个统一的词汇。 至于繁体字,烽柝的繁体字为「烽柮」。其中,「柮」是由木部的「木」和古代汉字的「又」组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烽柝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根据古籍记载,烽柝的字形为「烽」两点火熊熊上升,上方有几点火星,下部是火的形状,下面有十字架行形状,「柝」由七个竖形的横杠相邻而成。 下面是一个关于烽柝的例句:“敌军靠近,我军将烽柝中的火炮调整到最佳位置,准备进行反击。” 根据《康熙字典》,与烽柝相关的词汇有“烽火”、“皇陵烽火”等。其中,“烽火”指的是台上烽燧发出的烟光,也用来表示战争或冲突。“皇陵烽火”是指位于皇陵周围的烽燧。这两个词与“烽柝”共同形成了文化上的联系。 至于烽柝的近义词,可以使用“火炮基座”、“火炮底座”等来表示同样的意思。 关于烽柝的反义词,可以使用“无烽柝”、“无火炮底座”等来表示相反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