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遣奠的意思、遣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遣奠的解释

古代称将葬时的祭奠。《礼记·檀弓下》“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 汉 郑玄 注:“将行,将葬也。葬有遣奠。” 宋 司马光 《咏史》之二:“ 延陵 腰利剑,上国使初通,待我周游徧,逢君遣奠终。” 宋 李清臣 《钦圣宪肃皇后哀册文》:“痛三牲之养,忽至於遣奠;悲万寿之祝,俄成於晞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遣奠”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遣奠”由“遣”(安葬)和“奠”(祭奠)组成,指古代丧礼中出殡前或下葬时举行的祭奠仪式,是葬礼的重要环节。

二、起源与文献记载

  1. 历史起源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七年》,记载齐国僖公去世后,其子齐庄公主持葬礼的故事,成为“遣奠”一词的典故来源。
  2. 经典文献
    • 《礼记·檀弓下》提到“葬有遣奠”,汉代郑玄注解为“将葬时的祭奠”。
    • 宋代司马光《咏史》和李清臣《钦圣宪肃皇后哀册文》中均有使用,体现其在古代丧礼中的规范性。

三、仪式内涵

  1. 具体场景
    特指出殡前或下葬时的祭祀环节,包含供奉食物、行礼等步骤,表达对逝者的最后敬意。
  2. 延伸意义
    又称“馈奠”,祭奠后剩余食物会被包裹(称“包奠”)并随葬,象征生者对逝者的关怀延续至死后。

四、文化意义

儒家礼制中,“遣奠”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思想,通过繁复的仪式强化亲属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也起到维系家族伦理的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葬礼仪的完整流程,可参考《礼记》或《周礼》等典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遣奠的意思

遣奠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的意思是用某种仪式向死者送行,表达哀悼和缅怀之情。通常用于丧葬仪式或悼念活动中。

拆分部首和笔画

遣奠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辶和卩,它共有12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遣奠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遣字本义为遣送,表示发送或派遣。而奠字本义为祭奠,表示举行祭祀仪式。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遣奠。

繁体字中,遣奠分别为「遣」和「奠」。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遣奠这个词的写法为「遣」+「奠」。

例句

1. 在父亲去世后,我们举行了一次隆重的遣奠仪式。

2. 在悼念仪式上,亲友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遣奠逝去的亲人。

组词

1. 遣送:表示派遣或发送某个人或物品。

2. 奠基:表示为某个建筑物或工程项目奠定基础。

3. 遗体:表示人死后遗留下来的身体。

近义词

1. 响佩:表示哀悼和缅怀。

2. 赠花:表示向逝者送上花朵以示哀悼。

反义词

1. 欢送:表示迎接某人或某物的到来。

2. 庆祝:表示为某种喜庆的场合举行庆祝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