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赎刑的意思、赎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赎刑的解释

谓用钱物赎罪。《书·舜典》:“金作赎刑。” 孔 传:“误而入刑,出金以赎罪。” 宋 陈亮 《问答下》:“ 舜 又多为之法以出之,而 夏 於赎刑为尤详。”《清史稿·刑法志二》:“赎刑有三:一曰纳赎,无力照律决配,有力照例纳赎。二曰收赎,老幼废疾、天文生及妇人折杖,照律收赎。三曰赎罪,官员正妻及例难的决,并妇人有力者,照例赎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赎刑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特有的刑罚替代制度,指犯罪者通过缴纳财物或劳役等方式抵免原定刑罚的执行。其核心特征是以经济手段替代肉体刑或自由刑,体现了古代“以财代罚”的司法理念。

从实施方式分析,赎刑主要包含三种形式:一是缴纳铜、金等金属货币,《尚书·吕刑》载“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即属此类;二是上缴布帛粟米等实物,《汉书·惠帝纪》记载“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三是承担特定劳役,《唐律疏议》明确将“居作”(服劳役)列为赎刑方式。这些执行方式与各朝代经济形态密切相关。

该制度的适用存在严格限制:首先,仅适用于非十恶的轻微犯罪,《唐律》规定除谋反等重罪外,五刑皆可赎;其次,须经法定程序核准,《大明律》强调“应议请减者,许赎”;再者,不同身份享有差异化的赎刑权,清代规定官员可依品级减赎。这种等级化特征反映出古代法律维护统治阶层的本质。

赎刑制度的经济基础源于国家财政需求,《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等赎罪政策,既缓解了边疆戍卒不足的困境,又增加了国库收入。但其负面效应亦受历代诟病,宋代包拯曾上疏指出“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开侥幸之路而失公平之道”。

从社会功能角度考察,该制度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刑罚体系的轻缓化演进。通过《睡虎地秦简》可见,战国时期赎刑已替代部分肉刑;至《唐律》形成完整的赎铜标准,将五刑二十等皆折算为具体铜数,这种量化规制对后世东亚各国刑制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赎刑是中国古代法律中一种特殊的制度,其核心是通过缴纳财物或提供劳动等方式,部分或全部替代原有刑罚的执行。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性质

赎刑并非独立刑种,而是一种刑罚替代机制。它需依附于主刑(如死刑、徒刑)存在,本质是“以财抵刑”的执行方式,而非直接惩罚手段。例如《尚书·舜典》记载“金作赎刑”,即以金属货币赎罪。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尚书·吕刑》记载了五刑对应的赎金标准,如墨刑(面部刺青)赎金100锾(1锾=6两铜),死刑赎金1000锾。
  2. 演变:汉代赎刑形式扩展为黄金、铜钱、爵位、谷物等;清代细分为三类:
    • 收赎:针对老幼、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 赎罪:适用于官员家属
    • 纳赎:普通民众缴纳财物抵刑
    • (另有律例外的捐赎,如《红楼梦》薛蟠案)

三、与罚金的区别

特征 赎刑 罚金
法律地位 刑罚替代方式,非独立刑种 独立主刑
适用条件 需依附主刑存在 可直接单独判处
功能 减轻或免除既定刑罚 作为原始惩罚手段

(依据)

四、社会影响

  1. 积极面:为疑罪案件提供折中处理方式,缓解司法压力。
  2. 争议性:实际加剧阶级分化,富人可通过财物逃避刑罚,如清代捐赎制度被批“花钱买命”。

五、执行形式

除财物外,部分朝代允许通过戍边、劳役等劳动形式赎刑,但主流仍以金属货币为主,汉代还出现“以爵赎罪”等特殊形式。

如需了解具体朝代的赎刑细则,可查阅《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法典原文,或参考《尚书》《红楼梦》等文献中的案例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熛怒裁剖参观者岑蔚长此以往彻棘呈子鸱鸠樗材出庭费辞受麤豪倒执手版断点法兰西第一帝国吠狗飞鷰风闺丰缛浮辞告地状果料儿国史馆寒粟子画卯黄天狐掖贾郭加膝坠渊藉莫矜持急转直下狼牙老革留运满月蒙密殁世木屋内寄生念殃鸟惊鱼溃尼坛叛道搴旗斩将热酒软座散收铩翅上牋瘦弱孰谏顺推説破嘴疏微特为听取蜗争晓霞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