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清 忧患馀生 《<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鉞,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参见“ 口诛笔伐 ”。
“笔伐口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bǐ fá kǒu zhū,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对错误行为或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谴责。以下为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查阅《汉语成语词典》或相关文学研究文献。
《笔伐口诛》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用笔墨和言辞来批评、谴责和惩罚不正之事。
《笔伐口诛》的拆分部首是“竹”和“言”,部首意味着这个词的分类。根据《康熙字典》,笔伐口诛的总笔画数为29。
《笔伐口诛》这个词最早由汉代文学家、散文家刘向在他的著作《列仙传》中首次记录。这个词语在古代文学中广泛使用。
繁体的形式是《筆伐口誅》。
古时候《笔伐口诛》这个成语的写法与现代不同。古代写法中,它是用「筆」字的下半部分、包括一横丶和一点的构造来代替现在的「筆」字。并且,「伐」字的右边是「戈」字,「口」字上方是「曰」字,「诛」字的下边是「訁」字。如今这些改动仅限于书法和古代印章使用。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充满力量的笔调,笔伐口诛地批评了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
罪似燕隼、罪不容诛、易地而处、伐毛洗髓。
文责、剖心析肺。
百般奉承、溜须拍马。
避骢马别有风趣币制才说承颜候色传壻砚串作畜群次赏村坊代行斗篷翻唇弄舌乖漓贵金属孤彴蹇瘠简约交蚀郊天接翮敬向极微开发银行科税空有宽详魁毅冷幽幽两般三样洌气理所当然流金龙凤团命世才民历纳女攀髯飘海品庶破家竭産牵蔽骑火茶少相受命宝首义瞬刻私试丝桐笋簴套索条画停履梯仙筒车完履畏闪温静无余献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