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苞苴的意思、苞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苞苴的解释

(1).苞,通“ 包 ”。即蒲包。用苇或茅编织成的包裹鱼肉之类食品的用具。《礼记·少仪》:“笏、书、脩、苞苴……其执之,皆尚左手。” 郑玄 注:“谓编束萑苇以裹鱼肉也。”《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簞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孔颖达 疏:“苞者以草包裹鱼肉之属也,苴者亦以草藉器而贮物也。”

(2).苞,通“ 包 ”。指包裹,包扎。《诗·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汉 郑玄 笺:“以果实相遗者,必苞苴之。”

(3).苞,通“ 包 ”。馈赠的礼物。《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 锺泰 发微:“古者馈人鱼肉之类,用茅苇之叶,或苞之,或藉之,故曰‘苞苴’。” 汉 贾谊 《新书·礼》:“苞苴时有,筐篚时至,则羣臣附。”《梁书·王僧孺传》:“家贫,无苞苴可以事朋类。”

(4).苞,通“ 包 ”。指馈赠。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繫援於大国也。”

(5).苞,通“ 包 ”。贿赂。《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杨倞 注:“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 唐 李德裕 《管仲害霸论》:“近世有以宫中之乐饵君者,而苞苴日行,纪纲日坏,朋党益炽,谗言益昌。” 严复 《原强》:“ 美国 华盛顿 立法至精,而苞苴贿赂之风,至今无由尽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苞苴(bāo j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演变特征的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角度解析:

一、本义 “苞苴”原指用茅草、苇叶等植物材料编织成的包裹,用以盛装鱼肉等物品。《礼记·曲礼上》记载“苞苴箪笥”即为此类容器的统称。此义项体现了古代社会以自然材料包裹食物的生活场景。

二、引申义 随着语言发展,“苞苴”在先秦文献中逐渐衍生出“馈赠财物”的含义,后特指为贿赂行为。例如《荀子·大略》载“苞苴行与?谗夫兴与?”,此处即暗喻通过财物进行不正当交易。汉代《后汉书》中“苞苴盈于门庭”的描述,更直接指向官员收受贿赂的现象。

三、语源考据 该词由“苞”(包裹)与“苴”(草垫)两个语素构成,属于并列式合成词。其语义由具体包裹容器向抽象财物输送的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礼赠习俗与权力腐败现象的关联性。

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苞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āo jū,其含义随语境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1. 本义
    指用苇、茅等植物编织成的草袋,用于包裹鱼肉等物品。这一用法源自古代生活场景,如《礼记》中提到的“苞苴”即为此类容器。

  2. 引申为馈赠的礼物
    因古人常以草袋包装礼品相赠,“苞苴”逐渐代指礼物,如《庄子·列御寇》中“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即以“苞苴”暗喻人际交往中的赠礼。

  3. 暗含贿赂之意
    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是政治或权力场景),该词隐晦指代贿赂行为。例如“苞苴公行”形容贿赂现象公开化。这一含义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批判性表述中。


文献参考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颜李遗书-李恕谷先生年谱》,其词义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礼俗与权力关系的交织。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白鳍豚八纪报条鱍剌不穷不咸不淡布置苍黯长舌妇敕额冲冲丛悲风星奋心抚集浮磬公利龚行天罚归计归虚酣乐横厉鸿庥候骑会意踖蹐近处寄韵举口开诚冷梦两面干部軨服论语面折人过黏餻念想驽将叛夫盼望侵败倾悚钦翼屈漾砂石身圭誓信兽王属引送日期棠溪天干恫恐头主吞并图治忘机瓮委知五时鸡暹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