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ailand] 泰国的旧称
泰国 的旧名。旧分 暹 与 罗斛 两国,十四世纪中叶两国合并,称 暹罗 。 元 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总叙》:“其国( 真腊 )北抵 占城 半月路,西南距 暹罗 半月程。”
暹罗(Xiān Luó)是泰国的古称,这一名称源于中国古代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暹罗由“暹”与“罗”组合而成:
源自梵语“Syam”(意为“黄金”或“棕色”),指代泰族建立的素可泰王朝(13-14世纪)。《明史·外国传》载:“暹国,在占城西南”,即今泰国北部地区。
指“罗斛国”(Lavo),为当时泰国中部阿瑜陀耶王国的前身。
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其国(真腊)西曰暹,曰罗斛”,后两国合并,故称“暹罗斛”,简化为“暹罗”。
中国史籍首次明确使用“暹罗”见于《元史·暹罗传》(1282年),描述元廷与暹国的外交往来。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赐阿瑜陀耶王国“暹罗国王之印”,自此“暹罗”成为官方称谓(《明实录·太祖实录》)。
《清史稿》仍称其为暹罗,直至19世纪《中暹通商条约》签订。
1939年,泰国政府将国名改为“泰国”(Thailand),但中文语境仍保留“暹罗”用于:
“暹罗”词条释义为“泰国的旧称”。
释“暹”为“日光升起”,引申为国名。
详载暹罗与明朝的朝贡关系。
阿瑜陀耶王朝外交文书印证“暹罗”称谓来源(可查证于泰国文化部官网)。
注:以上内容综合历史文献、权威辞书及泰国官方史料,确保释义的准确性与文化背景的完整性。
“暹罗”是中国对泰国旧称的汉语音译,其词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暹罗”是泰国的古称,对应泰语สยาม(Sayam)和英语Siam。该名称自13世纪起被中国使用,1939年泰国首次更名后逐渐被取代,但1945-1949年间曾短暂恢复。
组合来源
名称由“暹”与“罗”合并而成:
梵语含义
梵语中“Siam”有两种解释:
该名称最早见于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1296年),记录了当时中南半岛的政治格局。现代泰国虽已更名,但“暹罗”仍广泛用于历史文化领域,如传统艺术、猫种命名等。
(注:如需暹罗王朝详细年表或相关文献,可查阅网页的扩展资料。)
板户标卖沉淀骋怀乘龙配凤雠国当世冠大众文化颠簸顶门户帝青东施斗艶争妍饿火发喉急风磴坟籍高头沟淢珪符果直果子酱寒花晚节红粉见鬼人浇制积祘句辀看财奴老人乐卿龙润陋野木挑宁静女岐潜坝启奠轻翅雀鹞日场容人上将军善举神策军圣节声纳社事时客守睛刷扮霜瓦斯拉夫字母司牧宿襟天壤之别统类通引官温文尔雅吴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