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oroughfare] 指四通八达的大路
(1).四通八达的大路。《列子·仲尼》:“ 尧 乃微服游於康衢。”《晋书·潘岳传》:“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謳吟乎圣世。” 唐 元稹 《哀病骢》诗:“曾听禁漏惊衙鼓,惯踏康衢怕小桥。”
(2).喻指显要的地位。犹言要路。 清 侯方域 《赠彭子序》:“以视 马周 、 张齐贤 ,起身布衣,应运倏忽,岂不附景命,陟康衢,磊落光明,居然以得位行志大丈夫哉!”
(3).称颂盛世之歌。 清 赵翼 《儿辈劝以拙集付梓》诗:“敢追 汉 殿凌云赋,聊附康衢击壤吟。”参见“ 康衢謡 ”。
(4).喻指贤才未遇时所唱之歌。
康衢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宽阔平坦的大道
指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道路。古代“康”有“宽阔”、“通达”之意,“衢”专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此义项在古籍中常见,如《列子·汤问》描述尧治理天下时“尧乃微服游于康衢”,即指尧微服私访于宽阔的大路上。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康衢”首要义项即为“四通八达的大路”。
引申义:太平盛世的象征
因宽阔大道象征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康衢”常被用来借指太平盛世。最著名的典故是《列子·仲尼》中记载的“康衢谣”:尧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成效如何,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唱“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指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太平盛世的体现。此典故使“康衢”成为歌颂盛世、政治清明的代名词,如后世“康衢烟月”即描绘太平景象。
文化内涵:理想社会的隐喻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康衢”不仅指物理道路,更承载了“天下为公”、“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它象征着统治者德政广布、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是儒家“大同社会”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如清代赵翼诗句“生逢尧舜世,共乐康衢谣”,即以“康衢”喻指清明盛世。
现代使用:典雅书面语
现代汉语中,“康衢”属书面语,多用于文学、历史或正式场合,表达对道路宏伟或盛世景象的典雅描述,如“通都大邑,康衢纵横”。其核心语义仍保留古义,但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成语“康衢之谣”或特定文化表述中。
主要参考来源:
“康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ng qú(注音:ㄎㄤ ㄑㄩˊ),其核心含义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即“康庄大道”。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指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例如《列子·仲尼》记载:“尧乃微服,游于康衢”,描述尧帝便装出行于大路的情景。
根据《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可见“康衢”本义与古代道路等级划分相关。
文学化表达
常用于诗词或文言文中,如《晋书·潘岳传》提到:“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借大路象征盛世景象。
显要地位的象征
清代侯方域在《赠彭子序》中以“陟康衢”比喻贤才跻身显赫之位。
称颂盛世的意象
如赵翼诗句“康衢击壤吟”,借用“康衢”代指太平盛世之歌谣。
现代汉语中,“康衢”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如地名、文学作品等,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该词以“大路”为本义,兼具历史典故与文学比喻色彩,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列子》《晋书》等古籍。
白发苍颜半无産阶级备用金褊直并柯藏行餐玉惨鸷刻覈拆梢沉重重修啜狗尾错啎灯台守电眼都堂度引鄂棣耳识烦苛分肥佛髻附农负胜共养耗耄皡天上帝幻茶焕然画蛇着足诲盗诲淫搅肠痧娇的的较德焯勤冏寺楛僈坤马老道长列爵厘抉漏子露尾藏头眉睫之祸妙识秘珍闹花纳污藏垢馁士拍案惊奇漆烛塞涂散寮三年五载上船山楂熟语唆说抆拭萧墙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