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轼的意思、伏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轼的解释

亦作“ 伏式 ”。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 孔子 伏軾而嘆曰:‘甚矣, 由 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齐 秦 之交,伏式结軼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 齐 者也。” 晋 卢谌 《览古》诗:“奉辞驰出境,伏軾逕入关。”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九:“伏軾説人主,谈笑称上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轼(fú shì)是古代乘车时表示敬意的礼仪动作,指乘车者身体前倾,双手扶住车前横木(轼),以示对尊者或长者的恭敬。该词由“伏”(俯身)和“轼”(车前扶手)组合而成,常见于先秦文献及史书典籍。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

    指乘车时躬身扶轼的动作。《说文解字》释“轼”为“车前横木”,段玉裁注:“轼卑于较(车箱两旁横木),乘车者可凭之俯首示敬。”

    来源:《说文解字注》卷十四。

  2. 礼仪内涵

    古礼规定,乘车遇尊者或经重要场所(如宗庙、城门)时需“伏轼”行礼,以示谦卑。《礼记·曲礼上》载:“君子式(轼)黄发。”郑玄注:“俯身凭轼,敬长者也。”

    来源:《礼记正义》卷三。

  3. 引申义

    后引申为对他人表示敬意或郑重其事的态度。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以“伏轼”喻指凭言辞说服的庄重姿态。

    来源:《史记》卷九十七。

二、文化典源

“伏轼”典出《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描述孔子见贤者时执礼之态。汉代以降,成为固定礼仪用语,如《汉书·王吉传》:“每迁徙易处,所到未尝不伏轼而礼焉。”

来源:《庄子集释》卷十、《汉书》卷七十二。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伏轼”主要用于文言语境或历史叙述,如描述古代礼仪、引述典籍典故等,日常口语已罕用。其文化内涵仍见于“凭轼”(同义)、“轼礼”等衍生词。

网络扩展解释

“伏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义

“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即“轼”)上,是乘车时的动作。这一动作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代指乘车或出行,例如《庄子·渔父》中记载:“孔子伏轼而叹”,即描绘孔子乘车时的姿态。

2.出处与演变

3.特殊说明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伏轼”可引申为“臣子或学生谦逊侍奉君主或师长”,但这一解释在权威古籍中未见直接关联,可能是对词义的扩展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4.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乘车礼仪或出行场景,如历史文献、诗词引用等。例如:“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入关”(卢谌《览古诗》)。

“伏轼”的核心含义与古代乘车动作相关,需注意区分其本义与少数现代词典的引申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战国策》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隘谷榜额牓挂笔底春风博而不精菜瓜藏盖垂髾淳气玳燕靛蓝抵忌丢那妈短期匪僻丰暇豫辅世长民干系官职骨解寒羊皓衣鸿鶱怀子华鲸划粥割齑解语杯惊慌无措进退惟谷寄踪开明绅士魁衡赖帐沴疠郦元经门下省秘近泯泯摩尔多瓦母牛欧虞便人朴野惸独攘攘垓垓三支升龙申申世功市井气施行霜浄蹄角畏葸武健下服小花样亵服昔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