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降志的意思、降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降志的解释

犹降心。 汉 班固 《答宾戏》:“ 伯夷 抗行於 首阳 , 柳惠 降志於辱仕。” 唐 耿湋 《冬夜寻李永因书事赠之》诗:“栖遑偏降志,疵贱倍修身。” 章炳麟 《訄书·订孔》:“异时 老墨 诸公,不降志於删定六艺,而 孔氏 擅其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降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降低或放弃自己原有的志向、志节,通常带有贬义色彩,表示在压力、诱惑或困境中未能坚守原则或理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本义与核心内涵

    "降"意为降低、放下,"志"指志向、志气、节操。"降志"即指主动或被迫地降低自己的志向标准,放弃原有的高尚追求或原则立场。这种行为往往与"辱身"(使自身受辱)相关联,常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如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为求生存或利益而妥协。其反义词可视为"守志"或"持志"。

  2. 语源与经典出处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是《论语·微子》中孔子对古代逸民(避世隐居的贤者)的评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这里孔子高度赞扬了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坚守气节的行为,反衬出"降志辱身"是应避免的。王逸在《楚辞章句》注释《九章·思美人》"欲变节以从俗兮"句时也提到:"念改忠直,降志随俗",明确将"降志"与放弃忠直、随波逐流联系起来。

  3. 引申义与语境

    在具体语境中,"降志"可引申为:

    • 屈从、妥协:指在权势、利益或环境压力下,违背本心,放弃原有的理想或原则。
    • 降低身份、委曲求全:有时也隐含了因志向改变或放弃而导致身份、地位或自我要求降低的含义。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降"字条下提到"凡降抑、降屈...皆于降引申之",也包含了地位或心志屈尊、受抑的意思。
  4. 经典用例

    • 《论语·微子》:"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孔子评价柳下惠等人虽然能做到言行合乎法度,但终究是降低了志向、折辱了身份,不及伯夷、叔齐高尚。
    • 《后汉书·逸民传序》:"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 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此段虽未直接出现"降志",但通过赞扬逸民守志不渝,反衬出"降志"的负面意义。

"降志"一词源于儒家经典,主要指在外部压力或个人选择下,降低或放弃原有的高尚志向、节操或原则,常带有贬义,与坚守气节("不降其志")形成鲜明对比。其核心在于描述一种精神层面的妥协或自我要求的降低。

网络扩展解释

“降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降志”指降低个人的志向、抱负或气量,通常形容人在遭遇挫折、压力或现实困境后,放弃原有的追求或理想,转为妥协或消极状态。例如:“降志辱身”常用来描述为生存或利益而屈从的行为。


二、详细解析

  1. 核心意义
    强调从原本的高远志向主动或被动地“降低标准”,可能伴随自尊或原则的让步。如古代文人因仕途不顺而“降志”求存,或为现实利益调整目标。

  2. 文化背景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如汉代班固《答宾戏》中对比伯夷坚守气节与柳下惠“降志辱仕”的选择,唐代耿湋诗句“栖遑偏降志”也体现了类似语境。


三、使用场景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补充说明

需注意,“降志”并非完全贬义,有时也体现务实态度。例如《论语》中提到“降志辱身”者虽非圣贤,但仍有一定价值。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查字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败行办取八窍常宠缠手谗阋传道受业刺股读书蠀蛦达怛大宛马得了吊羊钝刀子割肉复方肤挠高簳关纳焕耀撝卑会账胡思乱想焦头烂额嗟矜谨修极塞六阳魁首笼阿龙头杖没账末节细行霓裳舞弄虚作假蟠礴偏隘批亢擣虚贫嫠闰秋搔到痒处善人能受尽言沙雁舌尖音深壁省度十二支束伏朔涂书裙台桑探兵通俗读物颓残土腥味望云无非是雾集云合五色棒无垠鲜乏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