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仙人 董奉 的尊号。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卷二:“﹝ 董奉 ﹞后居 庐山 ,治人之疾,不取貲币,使愈者植杏五株,数年鬱茂成林。 奉 乃作仓廩,宣言:‘人买杏者,不须来报,但一器杏偿一器稻。’人有欺者,猛兽輒逐之。所积稻復以施人。后上昇,号 碧虚上监 。”
“碧虚上监”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尊号,特指东汉时期著名方士董奉。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语构成与含义
历史出处
该称号最早见于宋代陈舜俞《庐山记》卷二,记载董奉在庐山行医济世的事迹,后得道升仙获此尊号。
董奉的传说
文化意义
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其故事反映了道教“济世行善”的修行理念,“碧虚上监”称号则强化了其仙人形象。
注:关于董奉生平细节,可进一步查阅《庐山记》等古籍原文(参考、2、5)。
《碧虚上监》是一句司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字诀,意指以清秀无瑕的品质,以观照自我来监督自己,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碧虚上监》中的每个字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碧(石):石部,13画
虚(虍):虍部,10画
上(一):一部,1画
监(皿):皿部,9画
《碧虚上监》是出自《太上感应篇》。在繁体字中,《碧虚上监》的写法分别为「碧虛上監」。
在古时候,字形稍有不同,写作「碧虛上監」。
以《碧虚上监》为例句:心境如碧水一般清澈,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来监督自己的行为。
「碧虚上监」没有固定的组词,但可以与其他词语结合使用,如「碧虚心境」、「上监行为」。
与「碧虚上监」意义相近的词有「高尚自律」、「清修养性」。
与「碧虚上监」意义相反的词有「放任自流」、「纵容糜烂」。
暴涨八月节笔译才占八斗昌乐蝉鸣黍稠浓愁魄丛社典狱钓鳌手顶视图笃思凡下風颿奉头夫人城干祫哏哏共立顾行厈厈合适阖宗鸿诰谎价悔口謇鄂江东步兵箕畚激励祭腥俊民卡卡劳民动众纚纚卢扁陆吾马槊眄视指使末品牛星织女辟暑钱谷迁官青夜曲领软饭煞耗赏劳生往书笈四端题凤颓索推信吞声饮泣慰姁先卿小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