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稍微不同。《三国志·魏志·东沃沮传》:“其言语与 句丽 大同,时时小异。”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后记》:“余之所録,大抵以 肇 为法,而小异於 肇 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黄须翁》:“按此即 唐 人所传 虬髯公 事,而情节小异。”
(2).指细微不同处。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所谓修辞学,便是在依照意思调整语言这一件事情上面,把那千千万万具体的说话与文章中的千千万万小异抽去,将一些大同抽出来详加研讨的学问。”
(3).微有特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褚 眄睞良久,指 嘉 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 宋 陈亮 《汉宫春·岩桂花》词:“都缘是,此君小异,费他万种消详。”《宋史·佞幸传·朱勔》:“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
“小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稍微不同
指事物之间仅有细微差别,整体上仍属同类。例如《三国志·魏志·东沃沮传》提到“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说明语言主体相同但存在局部差异。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后记》中也用此词描述记录内容与范本的微小区别。
细微不同处
强调差异的具体细节。夏丏尊与叶圣陶在《文心》中以此解释修辞学的研究方法,即从大量具体案例中提炼共性,同时关注细节差异。
微有特异
描述事物或人具有略微独特之处。如《世说新语·识鉴》记载褚裒通过细微特征辨识人物,《宋史》中亦用此词指代物品的轻微异常。
相关扩展
该词常与“大同”连用为成语“大同小异”,表示主体相同、细节略异(参考)。其用法多出现于古籍、文学及学术讨论中,适用于比较分析场景。
小异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事物之间的差异微小、相似度较高。通常用来形容或比喻某些人、事、物的相似程度。
小异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小(小字底部的小口)和异(口字旁边的差异)。它共有9个笔画。
小异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晚,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补遗》中。意指相差微小、有细微的差异。
小异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小異」,字形中的「異」与「异」相同,只是多了一点旁。繁体字主要在港澳台地区使用。
在古代,小异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它的旧写是「小㝈」,其中的「㝈」是一个已经淘汰的汉字,形状与「異」相似,只是几个笔画的位置有所不同。
1. 这两个画作的风格很小异,很难分辨出哪幅是真品。
2. 他的音乐作品和我之前听过的另一位音乐家的作品有些小异,但总体上风格相似。
小异可以作为其他词语的组成部分,如:相异、异样、异国等。
与小异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微异、稍异、紧密、相似等。
与小异意思相反的词语是:大异、迥异、完全不同等。
帮源洞阪泉宝祠宾朋满座畅心成算在心重九登高春膏纸触受酢浆草彫世地大物博烦礼斐锦丰庄干糙供顿汩沉国禁还观贿纵户将瓠叶近边敬迓稽颡膜拜戟吻矍铄翁俊客犒饫拉丝栗蓬利其然马蜂窝没头神命乐闹饮捺印腻泽沤粪葩华丕址扑挑穹碧荣雕山堑沙鼠纱帷射门沈略适切势族束藴乞火宋女体佞投鞭土壃吞金无事生事衔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