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曲的意思、清商曲的详细解释
清商曲的解释
乐府歌曲名。声调比较清越,故名。据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分为《吴声歌》、《神弦歌》、《西曲歌》、《江南弄》、《上云乐》、《雅歌》六类,前三类保存了部分 南朝 民歌。旧题 汉 苏武 《诗》之三:“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朱自清 《中国歌谣·南北朝乐歌中的歌谣》:“清商曲中,歌谣最多。”
词语分解
- 清的解释 清 ī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
专业解析
清商曲是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的重要类别,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乐府曲调,兼具音乐演奏与诗歌演唱的双重属性。其名称源于古代音律理论中的“清商”音阶(以商音为主,音调清越哀婉),后演变为特定曲种的代称。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分述其核心内涵:
一、定义与音乐属性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清商曲是“古代汉族音乐的一种,属清乐系统,音调清越,多悲怨之音”。其音乐特征为:
- 音阶结构:采用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旋律以商音为核心,节奏自由舒缓。
- 情感基调:曲风哀婉缠绵,多抒写离愁别绪、闺怨相思,如《乐府诗集》所载“凄弦激新声,长袖吐清商”(鲍照《代夜坐吟》)。
二、历史起源与演变
清商曲源于汉代相和歌,盛行于六朝时期,尤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为创作重镇:
- 形成阶段:东汉至曹魏时期,清商曲脱离宫廷雅乐束缚,吸收民间吴声、西曲元素,形成新声。
- 鼎盛时期:东晋南朝时,以《子夜歌》《华山畿》为代表的吴歌西曲被纳入清商曲系统,成为主流乐种。
- 官方整理:隋文帝设“清商署”专管此类乐曲,唐代仍部分留存于教坊。
三、文学体裁特征
作为乐府诗分支,清商曲辞具有鲜明文体特点:
- 语言风格:多用双关、谐音、比兴手法,如“丝”谐“思”,“莲”喻“怜”,体现婉约含蓄之美。
- 题材内容:聚焦女性情感生活,如《读曲歌》中“执手与欢别,欲去情不忍”,抒写民间爱恋悲欢。
- 结构形式:以五言四句短章为主,部分含和声(如“贺汝欢”)、送声(如“奈何许”)等演唱形式。
四、文化影响与传承
清商曲对后世文艺产生深远影响:
- 音乐史地位:开创“清商乐”体系,为唐宋燕乐的重要源流,《旧唐书·音乐志》称其为“华夏正声”。
- 文学价值:推动五言诗成熟,启发了唐代绝句与词体发展,如李白《子夜吴歌》即仿清商曲调创作。
- 文献保存: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辑录清商曲辞近500首,为现存最完整文本。
五、现存作品举要
代表性清商曲作品包括:
- 《子夜歌》:南朝民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写初恋盟誓。
- 《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抒离别之痛。
- 《乌夜啼》:借乌鹊夜啼喻人生飘零,后为唐教坊曲名。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清商曲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形式,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定义
清商曲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传统音乐形式,由北方相和歌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融合而成,被视为相和歌的延续与发展。隋唐时期简称为“清乐”,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历史发展
- 起源:西晋南迁后,北方音乐与江南民歌结合,形成清商曲雏形。
- 官方管理:曹魏时期设立清商署专门管理,代表作如曹丕《燕歌行》。
- 鼎盛时期:南朝时期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类,吸收大量民间元素。
三、音乐特点
- 曲调分类:包含平调、清调、瑟调(宫调、商调、角调)的“清商三调”,部分文献记载分为《吴声歌》《西曲歌》等六类。
- 艺术风格:以爱情题材为主,曲风温婉清越,伴奏乐器包括管弦。
- 文化融合:兼具北方音乐结构与南方民歌的婉转特色,如《子夜歌》《莫愁乐》等代表作。
四、历史地位
作为汉魏至隋唐音乐过渡的关键形态,清商曲不仅保留了南朝民歌精华(如《乐府诗集》收录部分),还对后世词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如需更完整的分类及作品信息,可参考《乐府诗集》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澳大利亚人版插不安其室憯恸茶卤儿持分酬犒从弟麤粗醋溜鱼村夫子吊挽滴水成冰地主之仪耳石华毂降幅检行郊宗石室解馆胫大于股谨好开緖卡萨布兰卡铿訇旷岁蜡纸林箐六结楼舡帽凭马医麋膏内批能言鸟毗辅切戒曲线图柔橹三月三日森标沙果善贾而沽烧埋生翠设饰识破首车收取束火顺情踏槐黄贪仕跳鬼童子痨忘断罔屈文贩向来县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