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虚之骨。谓瘦弱的身躯。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老怀甚喜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之四:“绳椅扶枵骨,蒲6*团阁瘁肤。”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枵骨汉语 快速查询。
枵骨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由"枵"和"骨"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释义体系,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一、字源本义 "枵"在《说文解字》中训作"木根空也",本指树木中空的状态,引申为虚空、薄弱之意。《尔雅·释天》记载:"玄枵,虚也",郭璞注:"枵之言耗,耗亦虚意"。"骨"在甲骨文中象骨骼之形,本指人或动物的骨骼,后衍生出支撑、核心等引申义。
二、复合词解 "枵骨"组合后形成偏正结构,《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空虚的骨骼",特指因长期饥饿或疾病导致骨骼呈现空疏脆弱的状态。该词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注疏本中亦有记载,形容"精血亏损,髓海不充"的病理表征。
三、文学延伸 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阐释:"枵骨非独言骨空,实喻气力衰微之极也"。这一用法在唐宋诗文中可见其踪,如李商隐《无题》"枵骨难支锦瑟寒"之句,即借指身体羸弱的状态。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枵骨"仍保留于闽南语词汇体系,读作"hiau-kut",除本义外还衍生出"基础不牢""实力空虚"等比喻用法,常见于民间谚语和俗文学创作。
"枵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根据词典释义,"枵骨"(拼音:xiāo gǔ)指耗虚之骨,即形容人身体瘦弱、骨骼单薄的状态。该词属于较为生僻的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或古文语境中,强调因虚弱或营养不良导致的骨骼显露、身形消瘦。
延伸说明
注意:该词易与“髌骨”(膝盖骨)混淆,但二者含义完全不同。
安分守己百需办案播告财殚力痡操之过蹙潮男皴皰盗首东崖笃么風吹馬耳附集覆坠干雷戈槛刮子骨董箱海水桑田花儿荒寂户扉活字典湖丝戛服见义当爲交流解手尖刀节正进扼惊白吉期计上心头酒槽九死未悔了达雷霆电雹盟津拍鞑辟彊园倩代青汗穷涯绮榭群租躯体润笔资三足鼎商业生的声芳飔飔松柏寒盟所亲天门八翼讬死违忤温酎无笆壁五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