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散。《新唐书·李吉甫传》:“方 吉甫 在 淮南 ,闻 吴少阳 立,上下携泮,自请徙 寿州 ,以天子命招怀之。”
“携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来源中存在一定差异,需结合文献语境分析:
基本含义
多数文献(如、3、5、6)指出“携泮”意为离散,特指人心或群体的分离状态。例如《新唐书·李吉甫传》中“上下携泮”描述吴少阳继位后淮南地区人心涣散的情景。
特殊释义争议
提到“携泮”为“携带泮水”,引申为品德高尚。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权威资料,可能与“泮宫”(古代学宫)相关用法混淆,需谨慎采纳。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强调政治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离心离德,如“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即李吉甫试图通过迁治所来稳定离散的局势。
建议:若用于学术研究,优先参考《新唐书》等原始文献及权威注解;现代语境中建议使用更常见的“离散”或“离心离德”替代。
《携泮》是一个成语,意为带着泮水或者带着诗书文化出行,形容人才良好、学识丰富。
《携泮》的拆分部首为手(扌)和水(氵),共有9个笔画。
《携泮》一词来源于《论语·季氏》篇,原文是:“携泮帷詹,余幼为学。”其繁体字为「攜泮」。
根据古代字典《说文解字》,古时汉字中的泮字并非现在的「氵半百」的波状,而是写作「水」字下「半」字旁加上「田」字形状,表示水田的意思。而携字则和现代写法相同。
他背着一只泮,象征他的学识渊博,确实是一个携泮之士。
携带、泮水、才华出众
才华出众、博学多才
浅薄无知、无学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