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藁砧的意思、藁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藁砧的解释

亦作“藳砧”。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藳”一本作“ 藁 ”。 唐 徐彦伯 《鼓吹曲辞·芳树》:“藳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秋深后,藁砧得请归来时候。” 清 顾炎武 《悼亡》诗:“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藁砧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解析

“藁”指稻麦等植物的茎秆(干草),“砧”指捶、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砧板)。二字连用,字面意为斩草时垫在底下的砧板,常与“鈇”(斧)搭配使用,构成古代行刑工具组合。例如《汉语大词典》指出,“藁砧”原为斩草用具,鈇用于斩断,砧为承垫物。

二、引申义与文化象征

因“鈇”与“夫”同音,古人以“藁砧”作为“丈夫”的隐语,成为诗词中代指夫君的典故。此用法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收录的《古绝句四首》之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诗中“藁砧”即借指丈夫,后两句则隐喻“半月当归”(大刀头有环,谐音“还”;破镜喻半月)。这一修辞手法被历代文学作品沿用,如宋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该词条时,明确标注其“代指丈夫”的引申义。

三、文化背景与权威依据

该词的象征意义源于古代劳动场景的联想:斩草时鈇(夫)落于砧的动作,通过谐音转化为妻子对丈夫的指代。此解释被《汉语大词典》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权威辞书收录,成为研究古代汉语社会语言学与隐喻文化的重要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藁砧”是中国古代对丈夫的隐语,其含义和来源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1. 词源与刑具象征
“藁砧”本指古代处决犯人的刑具组合:罪人伏于稻草(藁)和砧板(砧)上,用鈇(斧)斩首。因“鈇”与“夫”谐音,逐渐演变为妻子对丈夫的委婉称呼(、)。

2. 文化隐喻与生活场景
这一隐语的形成还与古代妇女的生活场景相关。据民间解释,妻子在厨房用砧板(藁砧)切菜时,常通过剁砧板发泄对丈夫的不满(如“杀千刀的”),使“藁砧”成为带有情感色彩的代称()。

3. 文学与语言应用
在古诗文中,“藁砧”常以隐语形式出现,例如唐代权德舆《玉台体》中“藁砧今何在”即借指“丈夫在何处”,通过谐音和意象传递含蓄情感(、)。

该词既包含刑具的原始意象,又融合了谐音双关与生活场景,反映了古代语言文化的含蓄性和隐喻特色。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用例,可参考《玉台体》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英保赤报贶承继出借词类丹书白马丹谿德行帝容董役断骨契二京二鼠二徐凡情逢池分沙附议根钵子公利归伏海烽寒肤合叶恢论胡枲践实羁怀金刚杵缉艇科条苦孜孜联欢会岭嶂林荫路闾右齧臂盟糱麴腻泽切辞齐割扎衾影独对齐勇人身自由日许多时适可水秀才顺路束杖理民私谶遂亡缩地补天踏踧未成一篑惟念缃衣显义箾蔘霞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