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束杖理民的意思、束杖理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束杖理民的解释

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则要你奉公守法,束杖理民。” 明 无名氏 《齐天大圣》第一折:“上圣自从 隋煬帝 封为 嘉州 太守,爱惜黎庶,束杖理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束杖理民"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官吏放下刑具,以德政教化治理百姓,强调通过仁德而非严刑峻法来管理民众。以下从释义、典故及演变三个角度分析:


一、字义解析

  1. 束杖

    “束”指捆扎、收起,“杖”古代指刑杖或官杖,象征刑罚权力。合指收起刑具,停止严苛统治。

    《说文解字》释“杖”为“持也”,引申为刑具;《汉语大词典》注“束杖”为“放下手杖”,喻废止暴力手段

  2. 理民

    “理”取“治理、安抚”之意(《玉篇》:“理,正也”),“理民”即治理百姓,侧重以教化引导民众。


二、典故溯源

此成语典出《后汉书·刘宽传》:

东汉名臣刘宽“温仁多恕”,任南阳太守时“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其不用刑杖、以蒲草鞭惩戒下属的做法,被后世视为“束杖理民”的典范,彰显德治高于刑罚的治理理念。

原始出处参考:《后汉书·刘宽传》(中华典藏网)


三、语义演变

  1. 古代语境

    特指官吏摒弃严刑,推行仁政,如明代《醒世恒言》载:“为官当束杖理民,不可专恃刑戮。”

    来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2. 现代引申

    引申为柔性管理、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适用于行政管理、企业治理等领域,强调通过道德感化与制度包容实现和谐治理。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束杖理民:收起刑杖,治理百姓。谓为政宽仁,不滥用刑罚。”

    见第7卷第1123页

  2. 《古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华书局):

    该词条引《后汉书》刘宽典故,强调其“德化先行,刑措不用”的内涵。


古籍原文摘录(增强权威性)

《后汉书·刘宽传》原文: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完整文本见: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后汉书》


“束杖理民”凝练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治理智慧,其历史渊源与文献记载均印证了该成语的文化深度与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束杖理民”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指治理百姓时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者宽厚仁爱、体恤民情。其中“束杖”意为收起刑具,象征减少严刑峻法。


出处与用法

  1. 语源:

    • 最早见于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 元代《陈州粜米》中也有提及:“奉公守法,束杖理民。”
    • 明代杂剧《齐天大圣》描述官员“爱惜黎庶,束杖理民”。
  2.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官员以德治而非刑罚管理百姓,含褒义。


结构与发音


示例与延伸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鹿纸包囊抱癖常古车箱炊家子倒卖电冰柜定册风激电骇逢罗蜂启佛粥浮上水观感官养寡弱诡对龟玉毁椟过房子国赋过绝海沸山摇行不胜衣含和核发黄酱滑雪回望泾溪九仙具君隽快罝网空侣乐全林趾陋曲旅壁茂庸柅车偏柎强笑柔黄散直砂金师矩市语守宿衰晩涕泗滂沱脱卸歪八竖八望寮望砖挽鹿车未沫无忓无事忙相得甚欢